地产萧条 资本倒戈 重庆开发商争做猪倌

  起点高 符合政策引导方向 融资能力强于个体农民

  在中国楼市最为萧瑟寒冷的这个冬季里,地产资本开始临阵倒戈,纷纷向那些它们以前根本不屑一顾的领域寻找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曾经在重庆地产届呼风唤雨的英雄们,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生猪养殖业,争相上山下乡,当起了猪倌,试图从养殖环节入手,打开一道新的财富之门。它们中间,有的企业走的是短平快之路,单纯介入养殖环节;但也有眼光更长远的企业,为了避免价格风险,意欲全面介入屠宰、粗加工、精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整条产业链……

  骑虎难下的先行者

  王正奎是重庆瑞能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的董事长。

  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从去年开始,他和其他3个建筑老板开始投资养殖业,租下渝北区农业局良种展示园的46亩土地,前期投入365万元,办起养猪场,养了6000头生猪。

  随着肉价的上涨,4人的投入越来越大,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目前,累计投资已达8000万元,占地达290亩,还有优质猪的良种繁育,与商品猪产业养殖基地等配套设施设备。他们养殖的加拿大PIC优质生猪,四成是瘦肉率较高的“五元猪”。据他们介绍,去年8月的时候,一头活猪的卖价达10~11元/每斤,可赚1200元左右。

  然而到了今年,随着养殖成本的上升,这些猪老板们感到头痛了。

  王正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仔猪养殖成本从每斤5元,涨到了15元,最近又涨到24元;饲料每吨价上涨400~600元;浓缩料每吨上涨700元;一头商品猪的饲料成本750元左右。而现在市场上生猪收购价每斤为6元,按每头230斤计算,一头猪的卖价还不到1400元。扣除人工、水电等成本,每头猪要亏100~200元。

  “我现在是骑虎难下。先硬着头皮撑吧。”原本打算年底前再进8000头猪苗的王正奎,看到市场行情不妙,暂时搁置了扩张计划。

  完善产业链抵御风险

  在进入养殖业之前,作为重庆地产界的大佬之一,南方集团曾考察过一些发达国家的养殖业。据该集团行政部经理刘兴域介绍,在国外发达国家,养殖细化分工程度很高,养种猪的就不养商品猪。屠宰、粗加工、精加工和销售环节都由不同的公司独立运作。在对集团介入养殖业作风险评估时,他们认为,养殖项目资金需求量较大,回收周期较长,加上国内市场不成熟,时常出现波动。因此,单环节的养殖,不利于抵御市场风险,最后决定全方位介入养殖行业。

  “集团打算投资20亿元,打造一个包括饲料、养殖以及肉制品深加工在内的养殖产业链。”刘兴域说。

  南方集团的目标是,年出栏100万头商品猪,集团养殖10~15万头。其他的采用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合作社的方式,分散到农户家里去喂养。由南方集团代其申请贷款,购买猪仔,并统一提供饲料,为此,前期将建立两个年产15万吨的饲料加工厂。按照与农户签订的协议,等到猪出栏时,南方集团要向农户回购生猪,100万头商品猪的销售压力不容忽视。终端市场上的波动,会损伤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为此,南方集团决定,再向产业链的下游延伸,建设一个100~200万头屠宰能力的屠宰厂;两个加工厂,一个粗加工,做初级产品,供应到超市;一个精加工,做罐头,火腿肠之类的产品。同时建一个物流配送中心:将产品运送出去,为公司收集饲料原料。

  下一步,刘兴域称,公司还将建一个有机化肥厂,既可以处理粪便,达到环保要求,还可以出售肥料创收。通过这些,“在整个产业链内实现集约化生产,节约成本。”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