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企业洗牌再所难免

    从2003年到2005年,似乎棉花企业一直被众多大大小小的问题缠绕,无论是“老棉花”还是“新棉桃”们,往日的奋勇向前更多的被如今的思考所代替。

    棉花市场怎么了?许多人都在思索,但终究没有确定的答案,无数的棉花人以各自的手段和方式在棉花市场上谨慎前行,如履薄冰。

    难道在数以万计的棉花企业中,注定在这两年里会有一部分企业被棉花市场遗弃吗?大家心里很明了,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们是那么的不愿面对这样的事实,但市场必然的发展规律是无法阻止的。我们不知道在不远的将来,甚至就是明年、后年我们中的谁会在什么时间、以怎么样的方式离开棉花舞台,也不知道谁又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站立成行业的旗帜,我们只知道我们正遭遇着一场最经典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习惯于把其称之为——洗牌。

牌怎么个洗法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棉花企业和棉花市场之间也是这样,棉花企业只有充分了解市场了,才能在市场洗牌的过程中杀出一条血路。

    市场会怎么洗这副牌,棉花企业各有看法。

    安徽合肥市丰瑞棉业有限公司经理韩立新毫不犹豫地表示,市场洗牌再所难免。他认为,今年还不能真正看出市场对企业的影响,如果明年的市场还像今年这样,对棉花企业的影响就会很大,从而导致小型棉花企业对整个产业失去信心,转投其他行业。

    山西省棉麻公司临汾市棉麻实业中心是当地供销社下属企业,经理张宝明告诉记者,公司虽然进行了改制,但身份并没有置换,企业负担很重,其中人员包袱是主要因素。他认为,棉花市场有可能进行一次洗牌,而洗牌的切入口应该集中在企业经营利润上。他介绍说,像他们这样的企业今年的经营利润根本养活不了企业人员,如果不是农发行的资金支持,企业更加困难。

    安徽皖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方海明也断定市场会进行洗牌,但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淘汰不能适应发展的企业现在还很难说。至于先淘汰大企业还是先淘汰小企业也不好下断论,因为小企业存货比较少,遇到风险好调头,而大企业有政策扶持优势,如果非要下个断论的话,他个人认为,省级棉花公司很有可能是先遭淘汰的一批。

    如果说2003年棉花行业经历的是“一次洗牌”,那么从今年开始的洗牌应该算得上是深度“二次洗牌”。

    张宝明认为,今年开始的洗牌与2003年的洗牌有所不同,2003年是因为价格大起大落引起的洗牌,给棉花、纺织行业都造成了损失,他用一句很形象的话形容2003年的洗牌过程“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在他看来,2005年开始的洗牌是从市场价格开始的,而企业普遍比较慎重,虽然国内有缺口,但企业都能着眼于国际市场的供求量,不像2003年那样失去理智。

    韩立新认为,2003年新棉上市之初,籽棉价格比较低,后来由于皮棉价格的疯狂上涨带动了籽棉价格的上涨,而今年是籽棉收购开秤价格就比较高,但一直没带动皮棉销售价格,导致棉花企业利润微薄,生存困难。

    安徽固镇棉麻公司副总经理陈岩等企业负责人也同样认为今年开始的洗牌与2003年的洗牌有所不同。

    当棉花企业将所有的希望和热情寄托给新的棉花年度时,谁也无法预料这一年会发生什么。但对于中国棉花产业来说,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注定了在下一年里不会太平静。



拿什么生存

    2003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棉灾,打乱了众多棉纺织企业经营者的方寸;2005年,平静的市场见证着不平静的棉花企业理性经营。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现有轧花厂严重过剩,许多小型轧花厂由于技术设备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不仅扰乱了棉花市场秩序,还造成了棉花资源浪费。棉花供应偏紧的格局,在客观上将推动棉花加工业加快联合、兼并、重组的步伐,彻底改变目前收购加工“少、散、乱”的落后局面。尤其在农发行收紧银根的情况下,轧花厂面临洗牌局面。

    既然洗牌再所难免,那企业究竟拿什么来打这场仗。也许纺织企业作为半个局外人看得更清楚。

    河北衡水远大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尹双月认为,面对目前严峻的现实表现,一是应尽快建立与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棉花管理体制与监督制约机制,及时收集和发布准确真实的行业信息,指导企业及时规避和应对市场风险,加强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保持棉价相对平稳,尽力做到使棉农、棉厂、纺织企业三方都有合理利润,创造和平共处的环境,实现三方共赢。二是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立即采取坚决措施对低水平建设加以控制,以减少对有限棉花资源的争抢,保证优势企业的良性发展。三是要下大力气解决棉花的“三丝”问题。

    石家庄常山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彰明则认为,棉花进口配额管理企业是无法左右的,目前国家现行的棉花管理体制对棉纺企业有不利的一面,企业掌控不了经营决策权。棉花配额应尽早放开,这样能够增加企业利润空间,让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中参与竞争。

    河北宁纺集团董事长苏瑞广认为,当前棉花最突出的问题是异性纤维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的棉花收购商用统一的包装袋来打包,但也有一些地区缺少管理,很多棉商都是用塑料编织袋打包,编织袋在装包和运输的过程中受到磨损后,塑料纤维就会很容易地混入到棉花中,直接导致棉绒成分不纯。如果是内销问题还不大,因为市场大,但要走外销,异性纤维对纺纱产品的质量影响巨大,这个问题令他们非常棘手。他呼吁在棉花收购和加工运输中,流通领域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管理,给棉纺织企业多提供没有或异性纤维很少的棉花原料,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棉绒等级下降,保证棉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

    在采访过程中,不少供销社老企业的负责人提到了体制问题。可见,这已经成为制约老企业轻装上阵的阻碍。也有业内人士提出应采取多元化经营的战略,企业之间通过联合经营,进行必要的联合和分工,应用分工的细化来规避风险。

    棉花企业的饱和,僧多粥少的局面不可避免地形成,今天,市场进行深层次洗牌,你准备好了吗?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