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企发展新年新改革

    日前,中国棉花协会棉花加工分会成立大会暨中国棉花加工业发展峰会落下帷幕。

    这次峰会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成为各参会企业关注的焦点, 虽然全国各地棉花加工企业按照2005年棉花加工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已进行了设备更新改造并严格按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的有关要求进行。但对进一步落实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公证检验承检机构实验室建设工作,协调实验室建设与加工设备更新改造工作的衔接、配合,确保棉花加工企业更新改造与承检机构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

    为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商品平衡二处处长朱东方,中国纤维检验中心棉花处处长王丹涛就棉花质检改革的发展情况及要求接受了广大棉花加工企业领导的提问及记者的采访。



棉花质检改革成绩斐然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商品平衡二处处长朱东方介绍,一年来我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据了解,经过近一年的工作,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试点完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按新体制进行棉花加工、打包的试点。 确定了14家棉花加工企业按新体制要求进行加工和改大包的试点,各试点企业克服困难,在很短的时间内按照有关技术规程的要求,及时配备压力400吨大型打包机及其辅助设备并进行调试。14家企业累计加工的13万包皮棉,符合改革方案的要求。在今年底市场棉价持续走低、新棉销售普遍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按新体制要求进行棉花质量检验试点。全国有8家纤检机构参与了新体制棉花检验的试点。一年来,8家机构按新体制的检验要求,累计检验棉样13万多个。检验仪器运行平稳,数据传输顺畅,基本达到了规定的要求,为全面推开新的检验体制积累了经验。(三)制定仪器化棉花标准。制定仪器化检验棉花国家标准,是改革试点的核心工作之一。中国纤维检验中心牵头成立了棉花仪器化标准起草小组,认真研究美国棉花色特征图,对2.5万个国内棉样色特征和其他物理指标的HVI和感官检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汇总,在此基础上起草了仪器化检验棉花国家标准(草案)。(四)研制、完善有关仪器设备。为适应小包改大包、包包检验和计重方式的变革,试点中采用了大型打包机及其辅助设备、HVI快速检验仪、棉花公证检验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仪器设备和软件。(五)积极组织培训技术人员。为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中国纤维检验局组织对试点承检机构的检验人员、设备维修人员、信息系统操作管理人员进行了岗位培训。

    据悉,一年来,加工企业和公证检验承检机构按新体制进行的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棉花加工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新的加工打包设备,可以节省人工,减少开支,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试点企业加工的部分大包棉花每吨售价高出市价200元左右。同时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试点出现新问题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是我国棉花加工、检验、流通的一场深刻变革,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涉及面广。改革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据朱东方说,目前,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是:(一)结算依据问题。试点企业和纺织企业反映,仪器化检验提供的棉花品质指标较多,在实际交易时应根据哪些指标进行结算,企业难以掌握。(二)重量问题。改革方案的设计是以净重结算。我国长期以来按公定重量结算的习惯,企业对净重结算还有个接受的过程,因此在一段时期内公证检验仍然需要提供回潮率和杂质指标。目前,回潮率在线测量装置已通过技术鉴定,正做进一步改进。 (三)异性纤维问题。棉花中混入异性纤维,与我国现在分散的棉花生产方式及收购加工方式密切相关,排除异性纤维的关键应在棉花收购加工环节增加挑拣和排除工序。同时,中国纤维检验中心会同中国棉花协会、中国棉纺织协会正在组织研究制定异性纤维控制指标,达成一致后在标准中增加异性纤维含量的控制指标。(四)棉结和短纤维问题。棉结和短纤维含量是衡量棉花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纺织企业的加工成本和产品质量水平。纺织企业反映棉结、短纤维含量高主要是加工皮棉时反复清理造成的。皮棉清理虽然能够提高外观等级,但会增加棉结、短纤维含量。为发挥我国手摘棉的质量优势,目前国内外对棉结的定义及测试方法尚不统一,且进口棉结仪测量的准确性较差。(五)包装问题。试点中发现,棉包捆扎采用钢丝在里、棉包包布在外的包装方式,易造成钢丝生锈污染棉花,装运过程中也容易造成包布损坏。另外,8根钢丝打包容易造成胀包。在新型包装材料研制成功前,仍采用棉布包装,捆扎方式改为棉包包布在里、钢丝在外,捆扎钢丝改为10根。(六)组批问题。目前试点方案没有皮棉组批标准,不利于企业存放和购销棉花,销售时增加搬倒费用。(七)监管仓库问题。改革方案中发展棉花专业仓储这一内容,未能在改革试点中得到充分验证。试点加工企业按新体制加工、检验的棉花都没有进入监管仓库。主要原因是,对监管仓库的定位和功能的认识还不到位,加之按新体制加工的棉花移到监管仓库,增加了移库、搬倒、码垛等费用,同时由于质量、包装标准不同不能进入期货和电子撮合交易。(八)期货和电子撮合交易问题。目前按新体制加工的棉花的标准与现行合约的质量标准不同,无法进入期货和电子撮合交易。

新体制提出新要求

    中国纤维检验中心棉花处处长王丹涛在中国棉花加工业发展峰会上介绍,按照改革方案的要求,2005年度是棉花新体制推行的第一年,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能够满足检验我国产棉总量20%能力的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

    中国纤维检验中心从2004年下半年就开始着手新体制推行阶段的准备工作,到目前已取得一定成绩,眼下正着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一)做好仪器化检验标准(草案)的修订工作。作为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棉花质量仪器化检验标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现在要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广泛的调研和大量实验,不断摸索、改进,逐步加以完善。逐步建立、完善我国棉花色特征等级体系,充分论证色特征级替代品级进行结算的各种实现方式,选择市场各方认可的最优方案,提高仪器化检验棉花的可流通性。(二)加大仪器化检验指标的宣传力度。仪器化检验标准,引入了许多对棉纺工艺非常实用的指标,对于纺织企业生产更有指导意义。试点期间,由于标准(草案)是验证性的,向纺织企业宣传较少。当前,我们要深入了解我国棉纺织企业目前配棉、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有关牵头部门的领导下,加大向纺织企业宣传仪器化检验标准的力度,让他们多了解仪器化标准和各指标的用途,并直接用于纺织生产,改变相对落后的按感官检验结果配棉的方式。提倡企业根据不同终端产品质量需求,选择不同物理指标作为结算指标的个性化结算方式。同时,应着手进行我国使用HVI指标进行自动配棉系统的立项和研究工作,引导纺织企业将仪器化公证检验的棉花用于生产实践,帮助纺织企业改进原始的配棉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三)加强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的内部质量控制。我国棉区分散,加工企业众多,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我国的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数量多,分布广,如何保证实验室间的检验水平一致,保证公证检验结果的公正、客观、准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纤检机构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强化内部质量管理与控制,保证公证检验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四)协助有关部门深入研究试点中的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积极配合、协助有关部门,就棉花市场管理与规划、仪器化公证检验棉花如何进入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现有支持政策的执行、新体制推行期间一些必需项目的立项和新的政策支持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论证。对于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是我们负责的,立即寻求解决方案加以改进,涉及宏观政策和其他方面的,也要认真分析,力求提出有益的建议。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