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主品牌是纺企出路

    汇率的变动,出口退税的调整以及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所采取的限制措施,都无不要求我国纺织企业要朝着高质量、新款式和自主品牌的发展方向迈进。只有产品质量高,且拥有自主品牌,不再以转口、贴牌为主,纺织企业才能应对来自欧美等国的重重设限,才能抵抗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各方压力,在国际上站稳脚。

中国外贸面临三大制约

    近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柴海涛在浙江宁波出席“自主创新与品牌国际化论坛”时表示,粗放型增长、贸易摩擦日益激烈和服务贸易“短腿”是中国外贸的三大制约性因素。当然,对于我国的出口纺织企业来说也不例外。

    柴海涛说,外贸粗放型增长表现为资源和环保成本非常大,产品附加值低。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以低廉的价格取胜,产品附加值低表现出了纺织出口形势存在粗放型增长。

    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很少以及加工贸易依赖性比较强,也是中国外贸粗放型增长的表现。柴海涛说,现在中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渠道和专用技术基本上掌握在外资企业手里,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外企占了73%,高新技术产品外企占了80%以上。这种情况在中国出口的纺织品服装和鞋类同样如此。

    柴海涛同时表示,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给中国的外贸环境带来很大压力,到2005年底,31个国家针对中国出口发起了561起反倾销诉讼,占全世界反倾销案例问题的16%,而中国只占了国际贸易总量的6%,纺织品反倾销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服务贸易的“短腿”也是制约中国外贸发展的重要因素。柴海涛说,中国目前在国际贸易格局已经是“坐三望二”的地位,但服务贸易只排到全世界第九位,在金融、计算机服务、咨询等领域介入得很少,而纺织行业出口多是依靠较低的价格取胜,不免引来欧美国家的频频设限,长期存在着巨额逆差。

纺企要以品牌建设为重

    中国纺织业改变盈利现状的下一步是做好品牌生产、品牌销售以及品牌商业,纺织业的民族自主品牌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基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提高品牌文化是纺织业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中国纺织业80%的利润为品牌所有者和国际营销商获取,杜钰洲指出,中国纺织业再不能在低端产业链的加工环节上继续扩大,必须从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走向注重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以及原创的含量。

    品牌是经济形态的文化表现,一个国家著名品牌的多少标志着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势力。服装体现了自然科学的创造力以及文化理解力,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对审美规律的认识。杜钰洲强调,不能忽视初露锋芒的民族纺织业的创造力。

    杜钰洲认为,纺织业的创新包括质量创新、管理创新、快速反应等方面。质量创新不仅可以使企业突围大众产品的过度竞争,而且可能带来生产成本的减少和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同时创造着时尚。品牌的管理创新表现于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这样一种“模块经济”需要系列战略合作伙伴。此外,市场细分的网络社会提出了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从而对生产的灵活性以及市场反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羽绒服领军品牌“波司登”为案例。专家认为,波司登的核心竞争力源于科技渗透和品牌文化。防腐、防菌的羽绒,纳米织造的面料,均成为波司登品牌的基础;缝纫设备、能源的综合利用,下脚料60%的再利用等等,诸多创新节省了波司登的生产成本。

    据悉,波司登羽绒服连续11年领先国内市场销量和占有率,连续10年唯一代表中国防寒服发布流行趋势,先后4次引领防寒服领域的变革浪潮。目前,“波司登”品牌价值达70.21亿元。与此同时,波司登进军美国、俄罗斯、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家市场,2005年出口创汇达1.968亿美元。

    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表示,波司登最珍惜的就是品牌,是设计、策划、技术、管理、营销等整个体系的整合创新,成就了波司登这一民族自主品牌。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名牌战略最早倡导者艾丰提出,中国不缺本土品牌,缺的是国际品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障碍来自于产品和销售渠道,而后者是主要问题,这就需要一支中国企业的“国际先锋队”来探路。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