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市场呼吁稳定政策<br/>——本年度棉花市场运行问题探析

    2005/2006棉花年度,对棉花经营企业来说,可谓是“水深火热”。春节、五一过后,我国棉花价格没有像往年那样一路攀升,而是不升反降,标准棉花从去年9月新棉上市时的每吨14000元左右降到6月初的13800元左右。卖吧,眼睁睁看着每吨赔700—1000元,继续存吧,再降了岂不赔得更惨!去年我国棉花产不足需,棉价本应稳中有升才对,结果不涨反跌,棉花经营全行业亏损,棉花市场到底怎么了?

棉花成了“烫手的山芋”

    2005/2006年度棉花价格不升反降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四条:

    一是众多企业争抢资源,导致收购价过高。去年9月份新棉上市前,国家有关部门及棉花协会预测籽棉收购价每斤2.7元左右。但棉花企业收购时实际达到2.8—2.9元,有的甚至达到3元,比2004年平均增长32%左右。1999年国家放开棉花经营后,棉花加工企业迅猛增加,由3967家发展到目前的12000多家,加工能力2300万吨,是往常年份总产量的3倍以上。粥少僧多,众多企业及棉贩争抢资源,抬价抢购,大大压缩了正常的利润空间。收购成本价每吨接近14000元,企业快收快销,还可以做到保本微利,春节过后,国内棉花价格稳中有跌,经营企业高收低卖,销售即亏损,且存的时间越长,亏的越多。

    二是认为国内产需缺口大,价格必升无疑。2005年全国植棉面积比上年减少11.7%,总产570万吨。近年来,我国棉纺业发展迅猛,棉纺能力从2000年的3400万锭增加到2005年的7500万锭,2005年纱产量1412万吨,同比增长29%,为历史新高,用棉量达900万吨,供需缺口近400万吨。正是基于以上分析,很多人认为,本年度棉花价格肯定是上涨的趋势。争抢资源,存棉待沽,结果纷纷被“套牢”。

    三是进口棉配额过早、大量地发放,严重打压了国内棉价。国内棉花市场历年销售顺序规律是:先低价后高价、先国产后进口,从国外进口棉花基本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纺织服装工业高速增长,进口棉花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进口190万吨,2005年进口257万吨。在大部分国产棉尚未销售前,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元月一次性集中下发了89.4万吨1%关税进口棉花配额和150万吨5—40%滑准税配额,加上3月赴美采购棉花27万吨,共计266.9万吨,使郑棉期货由15795元/吨下跌至13990元/吨,纽约期货由58.6美分/磅下跌到48.3美分/磅。去年9月至今年5月共进口外棉316万吨,创近年进口棉花数量的最高水平,占国内棉花总产的55%,占国内纺织用棉的30%(全年度近40%),可以说,外棉已经奠定了其在中国棉花市场的基本地位。大量进口棉花直接导致国产棉无法顺价销售,导致了国内棉花企业的巨额亏损。

    四是纺织企业偏爱进口棉,促使外棉大量进口。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本国棉农有补贴政策,致使外棉在价格上有明显优势:1%关税配额的外棉每吨低于国产棉2000元左右,5%—40%滑准税率的外棉比国产棉低1000元左右。除了价格低之外,外棉异性纤维控制得比较好。我国仍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棉花,棉农质量意识差,收购环节原有的“一试五定”等规范章程几近冲垮,混等混级、加工质量差、异性纤维等问题较市场放开前严重。为了避免异性纤维这个最头痛的问题,有的纺织企业干脆不用或少用国产棉。但如果国内纺织行业依赖外棉的比例继续扩大,则我国的棉花产业毫无安全性、战略性基础保障。

    2005/2006棉花年度,国内棉花总产下降,产需虽有缺口,但加上储备棉和部分进口棉,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对整个棉花产业来说,应该是个好年头。然而,由于新棉收购价过高,国家又过早、大量地发放进口配额,造成国产棉价格下跌,大量积压滞销,尚未出售的国产棉花高达200万吨以上,将面临巨额亏损。目前收购成本价加上银行利息、仓储保管费等每吨已达14600—15000元(农发行以外贷款利息高达1分左右),而销售价只有14000元。卖吧,亏本无疑,不卖吧,新棉即将上市,棉价再跌了怎么办?棉花,真成了烫手的山芋!存也不是,卖也不是。

后市上涨幅度有限

    离今年的新棉上市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今后棉花价格走势如何,成了棉农、收购加工企业、纺织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今年“五一”前,棉花企业期盼五月份棉花价格能出现拐点,给他们带来好运,但五月份棉花市场的平静如水给了棉花企业不小的打击。进入6月份,进口棉配额使用量已到后期,一些纺织企业开始采购国产棉,市场比前几个月活跃了几分,价格也略有上涨,但成交量并不大,看来缺口需要谨慎考虑。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新疆有60万吨棉花没有出疆,纺织企业手中还有部分没有使用完的进口棉配额,再加上国内市场上的资源,足够纺织企业使用到8月份。进入6月份以后,农发行要“双结零”,棉花企业还贷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按时还贷,今年再贷款就会有许多麻烦甚至根本就贷不到款。随着新棉上市的日益临近,棉花企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7、8月份可能会有一个抛售高峰。

    目前,仍有不少纺织企业在未知的棉花配额发放时间面前等待,希望配额能及早发放。笔者个人认为,近期增发配额的可能性极小,发则国内棉花价格“高台跳水”,企业亏损,银行收不回贷款。同时会对新年度的棉花收购带来不利影响,损害的不仅仅是棉花经营企业的利益,棉农的利益也得不到保障,不利于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新棉上市前,如果国家不发放配额,棉花价格会有小幅上涨,但上涨空间有限。

呼吁出台稳定政策

    鉴于当前国内棉花大量积压、棉价持续下跌、涉棉企业全行业巨额亏损的严重形势,为维护棉农、收购加工企业、纺织企业各方利益,确保我国棉花产业安全,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国家应暂停发放新配额、收回未使用配额,尽快消化国内巨量库存。这将利于棉花生产经营企业及时回笼货款,归还银行贷款,为9月收购新棉做好准备,实现棉花、纺织两大产业及产销经营双赢的局面。

    二是改变过于集中、大批量、一次性、单种发放进口棉花配额的方式,根据国内棉花产需情况,灵活、适时、逐次、分批量进口,并直接收进储备棉,加大国家储备棉花数量,增加国家调控市场平抑市场的机动能力,根据供求关系确定调剂数量、择机投放国内市场。

    三是像粮食补贴那样,研究制定棉花的扶持政策,增加单产,提高国内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对外依存度,确保棉花产业安全,避免棉花生产的大起大落。进口棉只能起补充作用,过分依赖外棉是很危险的。将对进口棉征收的技术改进费,用于扶持植棉大县的棉花生产。

    四是国家要发挥好储备棉、进口棉配额等在宏观调控方面所起的作用,积极平衡、协调棉花、纺织两大产业长期依存而又矛盾的多重关系,既保护棉农、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利益,又确保纺织企业的需求。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