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产业如何应对国外棉商的进入
当“狼”真的来了
——探析中国棉花产业如何应对国外棉商的进入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用到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上可谓是恰到好处,在我们还没有真正明白外棉对我国棉花产生的影响时,国外棉商已经拿着大把的美钞、带着先进的理念进入了中国棉花市场。面对如此变化,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棉花产业整体竞争力。但是,如何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盲目作战是不明智的,击败对手先需了解对手。
国内棉企已闻到硝烟味
可以说,近些年之所以会出现棉花价格的反常现象,在该涨的时候不涨,关键由于外棉对国产棉的冲击,因此在配额方面国内棉商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危机。而目前不仅是外棉充斥中国市场,更有三个企业已经通过商务部的审批,可以直接参与棉花的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大有不垄断中国棉花市场誓不罢休的态势。虽然国外棉商直接在我国参与棉花收购和加工还并不多见,但是国外棉商将参与皮棉收购已经为多数企业所获知,很多企业都已闻到了硝烟味。能够有危机感说明我国棉花企业在经营意识上已经有所提高,知道国际竞争对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就为推行变革提供了思想基础。
国内外的资金差异以及在政策方面受到的不同待遇对企业造成了不同影响。山东金高瑭油棉绒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重安在谈到对国外棉商进军中国棉市的看法时用到了“十面埋伏”这个词。因为对于山东来说,艾伦宝棉花公司对当地市场的抢夺已经开始,所以当地企业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他说,国外棉商的资金优势是人所共知的,同时这些棉商的经营模式也非常明确,他们来到中国之后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占领期货、挤出农发行、控制供应商、控制用户。而且在大环境方面国内外企业还有着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国内企业不仅不能如美国那样获得国家的补贴,而且还要承担高额的税收和一些不正当的经济支出,而国外棉商由于是外资,所以不仅在政策方面会得到优惠,而且免受不正当收费的打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所以,国外棉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市场信息方面的优势进入中国,如果中国企业不能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恐怕他们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并不需要特别漫长的过程。
国外棉商为了抢夺中国市场,会不惜重金达到目的,而且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注意规避风险,主要依靠规模收益。江苏省南通市苏通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青年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告诉记者,今年艾伦宝棉花公司拿出了3亿美元的资金用来专门收购加工好的棉花,而这3亿美金是国内好几个大型加工厂得到的农发行贷款总额,所以在资金上国内外企业的力量表现得很悬殊。
此外,为了避免收购籽棉的风险,不少国外棉商和轧花厂达成协议,只要是棉花交易市场指定仓库检验合格的皮棉,他们就为加工者预先提供80%的资金支持,而当前国内银行系统所能提供的支持也只有60%,他们正是凭借这种措施收罗了一大批棉花加工企业为其提供资源。加上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使得他们有可能在中国棉花市场资源方面占据很大的份额,并将此作为操纵市场的一个重要砝码,足够的资金支持也使得他们敢于打价格战,随后依次将各个国内企业击垮,最终形成在中国棉花市场上的垄断,使中国棉花产业重蹈大豆的覆辙。
外商也是长短的化身
要说国外棉商是带着雄厚资金和先进理念来的,对中国市场也进行了充分研究,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国内很多企业在为几百万元贷款发愁的时候,国外棉商却拿着动辄上亿美元的收购资金开始参与中国的棉花市场,国内外的资金悬殊可见一斑。而且,在质量和等级方面,他们有自己专门的检验师,等级分得很详细,每包棉花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他们的交易提供了方便,也扩大了利润空间。我国明文规定,国外棉商进入必须进行资质审查,实行资质审查虽然限制了国外棉商的进入,可进入的棉商却都是资金雄厚、管理完善的大型企业,更具有竞争力。
但是,国外棉商毕竟属于一个外来者,要想融入中国这个人际关系复杂的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中国棉花市场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大多纺织企业都有自己稳定的原材料采购渠道,而中国又是一个重关系的社会,用棉企业一般不会改变采购对象。另外,国外棉商进入中国凭借的主要策略就是价格战,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棉花除了没有“三丝”外,在质量上与中国棉花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印度的棉花在“三丝”问题上也不比中国处理得好。如果他们直接收购中国棉花进行经营,在质量和价格方面的优势就都不存在了。所以,尽管他们来势汹汹,但只要用心应对,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问题的解决还需政企协作
虽说棉花的经营属于企业自身的行为,但是没有了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就走不出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国内的棉花企业大多都是各自为战,规模不大、成本不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是企业现状的写照,同时在棉花种植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和微利时代到来的时候,如果再坚持这样单兵团作战的策略,一叶小舟在全球市场这个汪洋中随时都有被打翻的危险。所以,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结束目前一盘散沙的局面,同一层面的联合起来,不同层次的联动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保住我们的国内市场,也才有能力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最需要我们改变的就是政府对企业参与期货的政策,通过期货的套期保值是国内企业规避市场风险的首选,但是中国企业受农发行的限制不能参与期货市场,从而失去了规避风险的最佳方法,只剩下用运气赌市场,在近年来市场价格平衡的情况下就苦不堪言了。
中国棉花协会副秘书长杨照良在谈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建议:国内的棉花流通企业要适当联合起来,找龙头企业作为领导,然后利用联合起来的资金、客户资源进行竞争;同时流通企业、轧花厂、棉农要实现对接,棉农之间更要组织起来建立棉花生产合作社,用来突破自身生产的局限性。对接主要通过生产资料、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实现,流通企业应为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为棉农提供优惠的物资并及时指导,保证棉农的收益。如此一来,企业不仅能够保证资源,而且“三丝”等质量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家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否则仅凭自身实力是很难实现的,另外,提供适当支持能够换来国家产业的安全也是非常值得的,在这个方面应该多学习一些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一些企业在与国内企业竞争中就已经感觉力不从心,现在又要应对国外棉商的进入,人们会认为祸不单行,但是既然假设变成了现实,埋怨也就没有意义,现在我们该做的就是迎头赶上。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设限地区纺织品出口的“蓝海”在何方?
- 下一篇:浙江省兰溪市将成立纺织行业协会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