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三丝”: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在2005/2006年度的加工过程中,安徽省安庆市的华茂集团一共挑拣出了45克“三丝”,而花在“三丝”挑拣方面的费用却有10万多元,“三丝”的价格要比黄金高得多。但是与黄金不同的是,“三丝”对棉农无益,让经纪人无奈,为棉花加工、流通和消费企业所深恶痛绝。目前,新棉的收购已经全面展开,同时各地的棉花企业也开始忙着进行加工,如果我们再继续以前的思路,恐怕还需要浪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因此,有必要探索出一套系统的解决办法。
在邯郸鸡泽县的正言油棉厂,记者看到一台专门的“三丝”挑拣机器,企业负责人感叹机械价值不菲,每年花在“三丝”挑拣的人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尽管如此只能是控制“三丝”含量。
在南阳棉麻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记者看到皮棉加工机旁边还有一条很长的传送带,上面悬挂着大功率的日光灯。副总经理任晓明告诉记者这条特殊的流水线是专门为挑拣“三丝”配备的,加工期间两旁就会站满工人全天候轮班挑拣“三丝”,去年企业雇了20多个人,每个月的开支大约需要1万元。让任晓明所头疼的不只是加工过程中的“三丝”挑拣,更头疼的是销售过程中客户都会严格进行“三丝”检验,只要发现“三丝”含量超标,所运去的棉花就不得不全部拉回来,要想销售出去必须忍受压价。对此任晓明表示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含“三丝”的布无法染色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损失要更大。
既然“三丝”已经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而且喊打的力度不能说不大,为什么成效还是不明显呢?从目前棉花的流通过程中我们就能找到症结所在,会发现目前“三丝”的处理工作都是在亡羊补牢,而没有从源头上采取有效措施。有人会说我们和美国不同,美国通过大面积种植配合大型机械耕作来避免“三丝”,国内根本没有这个条件,现在大多是小户种植,棉花由很多农户采摘之后汇集到经纪人手中,然后再由众多的经纪人送到加工企业,加工和采摘没能衔接起来,农民自己不可能那么自觉地进行“三丝”挑拣的,所以要想在根本上杜绝“三丝”难度很大。
然而,华茂集团却将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他们采用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由公司为棉农提供棉布帽子和棉布口袋,如此一来,棉农在采摘棉花的过程中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三丝”混入棉花当中。内地企业多将收购重点放在本地,跨地区收购则将目标锁定在新疆。将收购对象定在本地,经纪人基本上也就比较固定,企业就可以购置一批棉布帽子和棉布口袋,将其根据收购能力分发给经纪人,由经纪人负责将其分发给棉农。
当然,要想保证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工企业和经纪人之间签订协议,协议中明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对于按照规定执行,并且效果较好的经纪人予以物质奖励;而对于敷衍了事的,则对其进行相应的限制。而棉农因此会获得更多的利益,也会乐意按照规定去做的。相对于每年花在人工方面的大笔资金来说,购买帽子与口袋的资金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棉农、经纪人、棉花企业和纺织企业的共赢,何乐而不为呢?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全国棉花工作会议要求加强监管 合理定价
- 下一篇:新疆政协建议强制实施“无三丝”标准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