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报:冷静看待棉花价格
冷静看待棉花价格
无一例外,棉花价格成了会上最敏感的话题。按常理,棉商总希望价格越高越好,纺企则希望越低越妙,但在本次会议上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冷静和客观。
这种冷静和客观来自棉花行业代表的分析。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林乃基认为,棉花行业要有全球视角,要考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虽然产需缺口大,但这不可怕,从长远来看,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原料市场也在转移,如今美国用棉量正在减少,美棉要更多地进入国际市场。此外,印度、巴西可耕种的土地多,棉花产量也有增长的空间,全球产需是平衡的。当前国产棉价格高于进口棉的价格,让纺织工业来承担这样的价差是不公平的。但棉花既关系到经济问题,也关系到政治问题,现在完全放开棉价也是不可能的,对于企业来说,今后要转变思维方式,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买涨不买落的心理,真正按市场规律运作,对整个形势要有自己的分析判断。
这种冷静和客观也来自纺织行业代表的呼吁。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兰芬站在纺织的角度看待了棉花价格,她说站在棉纺织行业的角度来看,国内棉花价格太高了。现在国内外棉花价差每吨达到2000多元,造成纺织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产品竞争力下降。2006年1~4月份普梳纱和精梳纱的出口单价均高于进口单价,这导致今年1~5月份进口棉纱增幅加大。现在纺织企业生存太困难了,只有向管理要效益,但这个潜力是有限的,国产棉的高价位给企业的发展戴上了“紧箍咒”。涉棉企业在分析棉花价格走势时,要考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格对棉价的承受力。
中国棉花信息网国内部经理张洪洲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分析了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下新年度棉花市场的走势,他说,纺织企业产业升级及宏观紧缩不支持高棉价。
记者在会后与企业交流中发现,去年皮棉收购价格较高,加上产需缺口较大,有些企业一厢情愿地认为棉花后市会涨,于是囤货赌行情。孰料没遂人愿,棉价不但没涨上去,反而还有小幅下跌,由于储存时间较长,成本进一步增加,很多棉商不但没赚,还亏了不少。他们告诉记者,新的棉花年度就要开始了,一定要更加谨慎,该出手时就出手。
外棉垂涎中国市场
本次会议给人另一深刻感受就是外国棉花机构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美国棉花协会来了,美国棉花公司来了,美国(棉花)市场服务公司也来了。
其中的一个主要缘由就是上文提及的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正从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原料市场也随之转移,尤其是中国,正占据全球棉花需求量越来越大的份额,美棉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就是中国。
据一位发言者称,今年经营国产棉的大多数亏损,而经营外棉的则赚得钵满盆满。中国市场的需求量使外棉的进入坚定了信念,而它们的价格优势以及质量上的某些优势,又为其打败国产棉提供了利器。一位外棉经销商信心百倍地告诉记者,接下来的若干年内,经营外棉还是很有赚头的。但现在国内经营外棉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主要集中在经营美棉上,现在入驻中国的美棉公司就有很多家,他所在的公司虽是进入中国的第一个企业,劣势也开始显现。“现在做什么没有竞争啊,做国产棉竞争更激烈,除了大大小小的几千家加工厂外,有些纺织企业还自己种植棉花,该赚的还不是赚!”这位外棉经销商乐观地说。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开始调整商品结构,除了美棉外,还着手经营其他产棉区的棉花,如非洲棉、印巴棉等。
除了这些外国的棉花机构外,一些国内的棉商也开始经营进口棉,这种趋势下,国产棉或许真的要反思了。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