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新棉集中上市 棉市裹足不前
10月份,棉花市场迎来了新棉集中上市,在承接9月份下跌走势中陷入了僵持。因为棉花市场不稳定,虽然整个月份36—40%衣分的籽棉收购价格下降到2.4—2.6元/斤,3级皮棉销售价格在12400—12800元/吨,但纺织企业纷纷都维持最低原料库存,让市场购销异常冷清;同时,不稳定的棉花价格让本身资金匮乏的棉花企业望而却步。缺乏现货支撑的郑州棉花期货市场与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继续步步下行,月末在现货企稳中小幅回升。俗称金九银十的纺织市场本月表现并不乐观,纱线市场上纯棉纱与纯涤纱都难逃原料制约,价格全线下调,受累于二者,月末人棉纱出现松动。国际市场,美国农业部10月份棉花供需月报大幅变动,给市场带来利空,国际市场棉花资源的供大于需和国际上最大的买方——中国因内外棉价差的缩小,到港完税后外棉失去价格优势,购棉需求低迷,成为代表国际棉花期货市场的纽约棉花期货与代表国际现货市场的考特鲁克指数弱市整理的主要原因。
僵持与迷茫
10月份,棉花市场在“跌跌不休” 中陷于僵持,裹足不前的棉市不仅为难着棉花企业,让纺织企业的购棉态度也大大改变,观望成为市场上各方的一致选择。10月份主要棉区新棉采摘基本结束,但各棉区的收购进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却显得举步维艰。分析认为,棉农惜售是收购进度缓慢的表面影响因素之一,但对收购进度影响有限;收购企业的资金紧张与市场不稳是收购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即使国内的大企业都已经参与到了收购中来,在没有纺企需求的支撑下仍无法走出困局。以上我国10月份棉花市场所展现的都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内外市场的联动性加强,在今年度全球棉花资源供大于求影响下,棉价维持低位运行。
籽棉收购跌入僵持。10月份,随着新棉集中上市,籽棉收购价格节节回落到僵持格局,棉花收购主体也发生了变化,大企业成为现阶段的收购主体。
籽棉收购价格大多下跌到2.6元/斤,开秤较早的地区收购价格下跌幅度相对较大,其中,河北省籽棉价格下跌幅度最大,月末价格由前期的3.0元/斤以上下跌到2.5元/斤左右;棉农心理落差较大,惜售现象严重。而新疆兵团在吸取去年的高收购价格的教训后,今年一直将收购价格维持在5.0元/公斤以下,同样是出现了僵持格局,但棉农惜售并没有阻碍收购进度;新疆地方的收购价格则由初期的5.5元/公斤下跌到月末的4.8元/公斤。开秤较晚的棉区收购开秤价格较低,下滑中棉农心理落差不大,惜售心理较轻。今年各棉区棉花质量普遍好于往年,但江苏盐城与陕西大荔却正好相反,大荔主要是低等级棉,多以4、5级为主。这对今年我国棉花等级普遍提高,低等级棉缺少的现状来说,不失为对全国资源的有益补充。
收购主体转向大企业。10月份,棉花价格的持续下跌让前期收购的棉花企业因资金紧张或因高价收购造成亏损等原因限制了企业进行再收购。前期一直观望的部分大型棉花企业在10月中旬,认为棉价已经差不多跌到位,展开了大量收购。截至月末,河南、河北、山东、新疆等主要棉区收购进度为50%左右。
市场不稳导致收购进度缓慢。要追究今年收购进度缓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供给方,因害怕收购过后价格继续下滑而失去微薄的利润,一些棉区的棉花企业停止或者放缓了收购动作。二是需求方,同样因市场不稳,纺织企业担心即时收购的棉花,在后期棉价下跌中成为“高成本棉”,增加产品成本,所以纺织企业都将原料库存维持在最低水平,等待棉价企稳。
分析认为,市场不稳同样制约了皮棉销售。因市场不稳,纺企都将原料库存维持在最低,所以购棉积极性不高,市场成交清淡,而且压价、压级或延期付款现象比较普遍。月末,3级皮棉销售价格多稳定在12400——12600元/吨。
尾市反弹
10月份,现货市场在下跌中陷入僵持,给本来就脆弱的网上市场带来了压力,在美国农业部月报利空下,行情继续下挫,郑棉CF701合约一度挑战13000元/吨的底线,月末在现货企稳中得到支撑,郑棉期货与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出现反弹。现货市场的不稳定成为限制行情上行的最大障碍,牵伴着上行的脚步。
郑棉市场,9月份,受现货市场阴跌的影响,郑棉市场前期在缺乏纺织企业批量买盘和资金介入下跌势不改,郑棉CF701合约一度挑战13100元/吨的底线,月末在现货企稳中得到支撑,两量增仓,回试13600元/吨。在棉价不断下行中,不断有小量资金进入,致使两量增加。CF701合约月末结算价为13340元/吨,较9月份跌170元/吨,最高价为1313595元/吨,最低价格13105元/吨;共成交101078手,累计持仓量为1722手。据统计,9月份,郑州棉花期货成交量与持仓量不断增加,分别为139870手和30178手,较9月份分别增加40050手和9154手。
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10月份,商品棉电子撮合市场与郑棉市场联袂弱市震荡。据统计,累计成交量减少和订货量继续增加,据统计,各品种累计成交110660吨,较上月减少24380吨;订货情况,31日累计订货量49160吨,比8日增加8780吨。MA0701合约31日均价为13276元/吨,较1日跌22元/吨。
国际市场,国际市场在新棉大量上市以及现货需求不旺特别是中国需求不旺影响下,仍弱市运行,在需求刺激下微幅回升。27日,Cotlook A指数为57.95美分/磅,北欧新花A 58.85美分/磅,分别较2日微涨0.80美分/磅和0.75美分/磅,北欧新花B暂无。纽棉期货市场也震荡整理,受美国局部棉区受灾的利好影响,微幅反弹,但国际现货市场低迷依旧,给纽棉反弹带来压力。27日主力12月合约收于50.79美分/磅,较2日涨0.74美分/磅。短期内因纺织企业需求多为美棉以外的棉花,需求并不明显,市场弱市难改。
两看点“挟持”11月份
月末现货市场逐渐开始企稳,局部地区籽棉收购价格也开始小幅回升,让棉花企业仿佛看到了希望。这个在僵持过后让业内人士早就期盼的11月份能否如人所愿?业内人士分析,在一片利空声中,11月份棉花市场回升的局势和幅度都相当有限。农发行资金的分批发放,虽然让棉花企业资金在11月份里可以略加充裕,但整体资金仍难逃脱紧张之势;若纺企在迎接1月份出口下加大原料需求,需求力度也将有限。这两点成为11月份棉花市场的主要看点,也是决定11月份棉市是否回升以及回升幅度的主要因素。
国家意向是棉价企稳。当前很多业内人士将希望又寄予在了国家的调控上,希望国家通过收储等措施使棉价企稳上行,于是便在国家调控上大做文章,分析认为,当前棉市还没有达到国家采取调控措施的程度。国家政策的选择倾向是保护棉农利益。在河北第二届棉花供需洽谈会上,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杜珉说,国家政策的选择倾向是保护棉农利益,而国家有关部门认为籽棉收购在2.5元/斤比较合理,所以,当前的籽棉收购价格不足以让国家采取调控措施。如果棉价继续下行,不排除国家将采取相关措施“救”市。
仔细推敲11月份影响因素,拨开重重利空因素,久经阴跌后,棉价存在反弹的需求,反弹幅度需要密切关注。众所周知,当前外棉价格优势已消失,“一配一”的70万吨配额对国产棉也不再成为威胁,剩下的只有12月份的关税内89.4万吨棉花进口配额值得关注。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