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栏目>> 人物画廊>>正文内容

脱贫攻坚 他们在一线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那么一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扶贫干部”,如今正奔波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与当地农民携手同行,为改变当地农村贫困落后面貌、提高生活水平而努力着。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有那么一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扶贫干部”,如今正奔波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与当地农民携手同行,为改变当地农村贫困落后面貌、提高生活水平而努力着。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当扶贫干部来到农村、来到基层、来到一线,就要把满腔的热忱化为行动,不仅为脱贫攻坚大声疾呼,还要因地制宜出谋划策,为农民增收致富开出良方。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地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思想较为落后、扶贫工作难出成绩……他们为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无惧风雨、开拓创新,用双脚丈量民情,用睿智改变现状,用真心感染群众。正是因为有了这群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我们脱贫攻坚的大业才有了更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扶贫一线的供销社人,都做了怎样的工作,如何成为农民真正的贴心人,请跟着记者的笔端去看一看。

扶贫接力 脱贫可期

——访总社挂职江西省安远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吕俊山

□  本报记者  闫雪静

吕俊山(右)到对口联系的贫困户家中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

  这几天,江西省安远县铁丰村的贫困户钟勇喜形于色:“马上就能拿到中国农业银行给我的5万元贷款了!多亏吕书记给我带来了好政策!”钟勇口中的这位吕书记就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机关挂职到江西省安远县开展扶贫工作的吕俊山。

  钟勇今年28岁,几年前,在城里打工的他不慎将一只手卷到了机器里,从此失去劳动能力。回乡后,钟勇再次陷入贫困状态。2014年,总社机关干部朱修国到安远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开展扶贫工作。在与钟勇多次沟通后,帮助他制定了通过养殖山羊脱贫致富的路子。

  今年3月27日,吕俊山从朱修国手中接过了总社对口支援安远县的“接力棒”。钟勇就是吕俊山走访联系的其中一户贫困户。在了解到钟勇养羊缺乏资金的情况后,吕俊山迅速找到当地的农业银行,带领银行工作人员到钟勇家中了解情况,进行贷前审核。经过反复的沟通协调,农行最终决定放贷5万元,支持钟勇养殖山羊,脱贫致富。

  从总社机关干部,到安远县委副书记、副县长,吕俊山经历着角色转变。他来到安远县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3天时间集中到全县18个乡镇进行调研。“来这里挂职只有两年时间,扶贫工作责任重大,必须争分夺秒。”吕俊山坚定而执着。

  安远红色的土地处处展现着苏区精神,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特困片区县”的帽子也在它头顶上压了多年。如何带领更多贫困人口突破重围?吕俊山从发展支柱产业,引入农村电商,到救助“急难”群体,背负着再造扶贫成果的重任,延续着总社挂职干部的路。

  2014年3月2日,总社办公厅印发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对口支援安远县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总社将以提升安远县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加强业务指导、人才技术支援和项目支持,全面提升安远县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能力,致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重点制定了对口支援五大工作任务: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合作经济发展、支持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安远县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1+11”政策体系,即“1个精准扶贫实施意见+11个实施方案”。11个实施方案包括:产业、旅游、搬迁移民、教育、就业、保障、金融、结对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对口支援、法制扶贫。2015年,全县实现20660人脱贫,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6.7个百分点。

  安远的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仍然有3万多名贫困人口和70个贫困村的攻坚重任。“扶真贫,真扶贫是工作原则,真落实是关键。”吕俊山说。

  “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新网工程’资金支持,加快赣南脐橙及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扶持基层社的恢复重建和综合服务社建设……自从‘接力棒’交到我手上,这些事项就牢牢印刻在我心里。”按照安远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吕俊山分管全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对全县情况进行分析后,吕俊山感到,脱贫攻坚是一项硬任务,但脱贫致富可期可待。“这里山地多,自然资源丰富,每家每户都有土地,是赣南脐橙的主产地之一。”吕俊山说。于是,他从发展支柱产业入手,多次拜访省、市供销合作社,联系江西省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济南果品研究院、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寻求支持和合作,壮大以脐橙为主的水果产业。他还多次与总社“供销e家”协商合作,推动安远县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目前,一个集为农服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农资配送中心正在建设中。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脱根。”他感叹道,实现脱贫致富光依靠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自身努力程度、家庭风险规避、社会救助等都需要发力。“面对全县这3万多名贫困人口和70个贫困村,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路已在脚下。”吕俊山坚定地说。

 

扶贫先要扶思想

——访总社派驻江西省寻乌县高布村“第一书记”吉志雄

□  本报记者 叶 梓

吉志雄(左二)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1月28日这天,是吉志雄作为“第一书记”到达江西省寻乌县高布村的日子。在高布村村委会的有限空间里,村民代表们热情地迎接这位来自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第一书记”,南方潮湿寒冷的天气在这一片热情的气氛中也显得微不足道。

  寻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下属21个村,而这其中高布村是当中最贫困的村之一。高布村人数较多,有1685人。

  说起今年的扶贫任务,吉志雄坦言“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交通不便是给当地带来贫困的一大原因。来到了高布村,吉志雄深刻地感受到“想致富先修路”这句话的重要性。高布村距离寻乌县城有40公里,从村里到县城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吉志雄告诉记者:“寻乌县没有铁路,货物全都靠陆路运输,村民想要把收获的农产品运送出去只能通过陆运。然而由于道路状况不好,不但使村里的农产品难以及时送达,而且路上的颠簸也使得农产品受损严重。”为了早日实现脱贫计划,减少当地村民的损失,今年起当地政府把强化高布村的基础设施纳入了工作规划之一,围绕高布村的产业和村民生活实际,对老中菖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和硬化通组公路3条。

  除了交通不便等客观因素带来的贫困,“当地村民对脱贫的意识是当前最急需改变的。”吉志雄坦言。

  高布村有400多户人,其中100多户是贫困户,然而说起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不少村民的意愿却不是那么强烈。吉志雄告诉记者:“作为贫困户,每年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政策。现在村里有不少村民已接近脱贫的标准,因为补贴却都不愿意摘掉这顶帽子,如何开导和劝说他们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留守的村民大多是小孩和老人,不少人一辈子都没有说过普通话,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寻乌地区的客家话成为了吉志雄与村民交流的一大障碍。为了了解到村民的真实需求,不论是找人翻译还是自己去理解,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耐心倾听村民的想法。“不是来当脱贫的老师,而是要从当好推动脱贫的学生做起。”这是吉志雄到高布村扶贫以来一直提醒自己的话。“当地的村民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我作为一个外来的‘第一书记’,他们肯定不会那么快接受。那么在交流过程中,我就必须注意自己的态度。只有相互了解、不断学习之后,才能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吉志雄说道。除了与当地村民面对面的交流解决扶贫难点,吉志雄还积极与村里的党员们开展活动,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落实党内生活制度及与党员的沟通交流,积极发挥党员的代表和表率作用,为村里的脱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想要真正的为村民们办事,就必须关注村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今年3月至6月和整个9月,由于汛期和台风的影响,高布村迎来大规模、长时间的降雨。村里的老旧房屋特别是土坯房禁受不住长时间的降雨冲刷,一些村民的转移安置工作刻不容缓。其中有一位老大爷住在危旧土坯房里,因长期与两个分户在外的儿子不睦,导致汛期儿子也不愿意来接老人避险。为了做通两个儿子的工作,吉志雄带着村委会人员,不顾降雨来回奔跑于老人和孩子之间,最终化解了矛盾。

  如今,吉志雄在高布村工作已经9个月了。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从刚开始陌生转变为认同,脱贫意识也正在转变。

  从去年开始,高布村的脐橙种植受到了“黄龙病”的危害,今年更加严重。大面积的脐橙树被砍伐,因为患了“黄龙病”只有砍掉患病的脐橙树才能不继续扩散,并且那块地也不能再种植脐橙。如何发展新产业,成为当地扶贫的主要任务。

  “扶贫先扶志,为了让村民更好地接受新的产业,我们召开座谈会,还邀请部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走出去,看看别的乡镇已经成熟的产业,并把企业代表请进来,通过示范带动,与村民订立购销合同,赢得村民对产业前景的信心。”吉志雄说道。

  目前,高布村已经通过罗汉果种植产业脱贫一批,引进金福元罗汉种植有限公司,采取提供苗木、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的方式与农户合作,目前种植420亩,涉及农户35户,其中贫困户22户。他们还通过供销集团中农批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在高布村建设约300亩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瓜果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我在高布村的工作时间目前不到一年,一年里做的事情,成效不会马上显现出来,甚至有些效果可能要到两三年后才能显现出来。但是只要村民们对我们供销人挂点帮扶的情况满意,对我付出的努力认可,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吉志雄说道。

 

用项目撑起农民的脱贫希望

——访总社派驻安徽省潜山县官庄镇坛畈村“第一书记” 兼扶贫工作队长杨凤彬

□   本报记者  王  蕾

杨凤彬近照。

  对于不太了解扶贫工作的读者来说,“第一书记”这个称呼有点陌生。2015年6月,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扶贫要做到“六个精准”,其中之一“因村派人精准”,说的就是“第一书记”的派驻。针对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并在全国层面统一了这些驻村干部的名号和职责,这不仅凸显了当前这场脱贫攻坚战的艰巨任务,也说明了中央对这些派驻进村的“排头兵”们寄予的厚望。杨凤彬,便是承载着这样使命感与责任感,踏上了开往安徽的列车。今年8月29日接到通知,8月31日他便走马上任。

  带着激动与憧憬,杨凤彬来到安徽省潜山县官庄镇坛畈村。当他走访贫困户看到农户家徒四壁的情景时,心中不禁感慨:“没想到21世纪的今天,竟还有这么贫困的人。”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经过第一个月的调研后,杨凤彬脑海中形成了第一个想法。他说:“坛畈村地处大别山余脉,四面环山,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都比较适宜种茶,当地的农民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种茶经验,潜山县社也可以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所以,我考虑依托总社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引导当地茶叶种植,发展以茶为主的长效产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除了种植,对于如何解决茶叶销路问题,他也做了充分的调查了解。“茶叶销售可以与县社发展相对成熟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而且,安徽省是产茶大省,省内的六安瓜片、红茶等也做出了品牌效应,茶叶的收益也较为可观。”杨凤彬说,他已经向潜山县社汇报,并得到了村领导、县社领导的认可及支持,计划向总社申报500亩地的种茶项目。

  上任之后,杨凤彬天天都在琢磨各类能让农民致富的项目。他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新的想法:“发展低碳环保的光伏产业也是一个不错的致富项目。普通农户安装一个3千瓦的太阳能电波板大概需要24000元,国家、地方、个人各出1/3,农户仅需投资8000元即可。太阳能发电每度为0.4元左右,并入国家电网后,国家再给每度电0.6元的差额补贴,每度电可以达到1块钱。”据他介绍,安徽省计划到2018年底前,实现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比国家提出的2020年提前两年完成。他说,村集体建个60千瓦的小型电站,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仅这一个项目即可实现“贫困村的出列”。目前,他正积极与各方沟通协调,希望能争取到50万元资金,为村里建设一个小型电站。

  此外,电商扶贫也是杨凤彬谋划的“扶贫攻坚大计”之一。“电子商务也应该成为农户增收的渠道之一。我们有‘供销e家’的支持,可以培训农民,也可以建一些网站,帮助农民网上购物、网上销售,享受电子商务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且,我认为,每个县都应该建立县级运营中心,便于服务更多的农户。”他说。

  为了更快地开展扶贫工作,上个月底,他已向总社汇报了近期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希望社有企业来村里收购核桃、中药材等农副产品,目前正在进行中。

  “目前我能想到、认为自己能力范围内能积极推行的就是这些项目,但扶贫其实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医疗、教育、小额贷款等各项工作我都会尽全力争取和配合,发挥好‘第一书记’各方连接天线的作用。”杨凤彬正在努力融入新的工作角色。

  作为一个“都市来客”如何尽快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是很多年轻的“第一书记”进村后的第一关,杨凤彬也不例外。虽然村民情况不了解,听懂老乡口音很吃力,识别真正的贫苦户从而实施精准扶贫等都需要时间,但对于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他信心满满:“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靠双脚走出来,靠耐心磨出来,靠做事做出来。”

 

兴平村来了一个“实惠人”

——访宁夏区社派驻宁夏西吉县兴平乡兴平村“第一书记”杨志东

□ 本报记者  高瑞霞

杨志东(左)深入农民家中了解贫困情况。

  “让兴平村老百姓口袋里装上票子,走上富裕的路子,过上自己想要的日子。”这是杨志东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兴平村上任后给自己定的一个小目标。为了实现这个小目标,杨志东做了很多事情。现在,这些事情都在紧锣密鼓却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2014年11月,按照宁夏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宁夏区供销合作社企业处任副处长的杨志东来到兴平村担任“第一书记”,挑起了兴平村精准扶贫的担子。

  对于兴平村,杨志东在到任前就有了一些基本认识,知道那里常年干旱,是个“谁都不愿意去,去了又待不住的地方”。但是,杨志东却说:“任何工作都是相通的,只要用心,用不了一个月,全新的环境也能很快适应。”

  兴平村是一个回民村,很多风俗习惯与汉族都不一样。他们对“扶贫”有很多误解,对扶贫政策理解也不全面。在来到兴平村之前,杨志东就被告知“扶贫要扶,民族团结更重要”。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群众中,也为了更快了解兴平村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杨志东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制定了7个扶贫表格,涉及到危房改造、医疗保险、扶贫贷款发放等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为了把这个表格填满,杨志东开始了“地毯式”走访,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每一户人家的实际情况。“总人口3828人、扶贫建档立卡户240户,每户年均1人外出打工、户均饲养1头大牲畜、人均种植3亩马铃薯,主要经济作物是马铃薯和小秋杂粮……”杨志东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出了兴平村的民情。

  空谈,水之泡沫;实行,金之点滴。扎实细致的调查后,杨志东很快确立了最佳扶贫模式——利用兴平村坐落于兴平乡经济发展中心位置地理优势,参照乡政府发展规划,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发展。杨志东表示,农村要么搞种植,要么搞养殖,兴平村也不例外。马铃薯、小秋杂粮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农户大多零散种植,不成规模。但是,若规模种植,集中上市,销售又成了问题。如何才能让农民无后顾之忧,让农作物变为“经济”作物。杨志东开始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打出了一组精准扶贫的“组合拳”。为了发展马铃薯产业,他建设了农贸市场和马铃薯储存窖,不管是集中上市还是分散上市,都能做到有的放矢;为了发展养殖业,他建立了黑山羊养殖园和活畜交易市场,免除了饲养户的后顾之忧;为了发展杂粮,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他又建起了小秋杂粮加工厂。这就是杨志东所有的动作吗?当然不是。为了让这些公共服务项目功能整合起来,他又争取项目规划建设了集经营与服务为一体的兴平乡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完成了“组合拳”的最后一次出击。到目前为止,杨志东已经为兴平村争取到了1260万元的项目资金。

  “这些项目为搞活兴平村经济搭建了平台,现在整个村的面貌都不一样了。小秋杂粮种植从过去的一亩半亩变为了整村种植,并且还辐射到了周边的乡镇;活禽交易市场的建立让村民放开了饲养的步子,以前每家一头大牲畜,现在至少七八头;以前危房改造有补贴都没人愿意改,现在大家都争着看谁家的房子盖得漂亮。”杨志东表示,在将来,综合服务中心会设置一个电商直营店,把“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的通道打通,让村里的农产品真正出村入市,为脱贫找到新的路径。

  今年的12月底,杨志东挂职即将结束,就要离开兴平村,村民都很舍不得他。村民王荣说:“杨书记是农村出身,说话干事都很实惠,非常务实。他为我们争取到了养殖的帮扶贷款,带领我们发展马铃薯规模种植,为我们发家致富操碎了心,真是称职的干部。”

  能得到村民的认可,杨志东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白做。不久,他又要走上新的岗位,迎接下一轮的考验。对此,杨志东说:“如果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准备都已经完成。”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