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栏目>> 人物画廊>>正文内容

“一蚕一桑”皆是情

说起与供销合作社的渊源,马朝中说这得追溯到他的学生时代。“我1989年到1991年在浙江供销学校读书,毕业后就在永康市供销合作社下属的永康市土特产公司上班,从一名普通职员做到现在的总经理,一干就是25年。”

    说起与供销合作社的渊源,马朝中说这得追溯到他的学生时代。“我1989年到1991年在浙江供销学校读书,毕业后就在永康市供销合作社下属的永康市土特产公司上班,从一名普通职员做到现在的总经理,一干就是25年。”马朝中说,这么长时间来,也曾动过离开供销合作社的心思。“那是1996年,供销合作社正处于低谷期,但是考虑再三还是留了下来。1997年公司彻底改制,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永康市土特产公司成立联农蚕桑专业合作社,引导带动农民发展蚕桑种养殖,帮助他们走上了致富路。至2015年,合作社共收购鲜茧8940担,销售额达3925万元,经营收入达2006万元;带动农户2270户,养蚕户年均纯收入1.96万元。这些数字也从侧面证明他当年的坚守是值得的。

    靠山吃山  带领山民种桑养蚕走上脱贫路

    “我记得很清楚。1999年我们去舟山镇铜山村推广蚕桑种养殖,有个农民要了1000株桑苗,一毛钱一株,一共100元。他问邻居借了90元,自己的10元钱还都是一毛两毛凑的,卷成一包包。”马朝中说起刚发展蚕桑时当地农民困窘的样子非常感慨。

    铜山村是永康市一个贫困山村,“靠山吃山”,马朝中表示,上世纪90年代很多村民都靠拉山上的木材出售为生,收入非常低。村子里能住上红砖房的都是最早养蚕的那批人。

    为了带动农民致富,1999年,永康市土特产公司牵头成立了永康市第一家专业合作社,即永康联农蚕桑专业合作社的前身。合作社的作用很快得到体现。“1995年—1996年的蚕桑行情不好,永康市蚕桑种植面积从之前的1万亩下滑到3000亩。在合作社的引领扶持下,到2011年,已经恢复到8600亩。”马朝中说。

    而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更为直观的体现。“农民最开始也不认可我们。为了引导他们,我们带资料过去一家家动员,还免费提供方格簇、蚕药等。桑苗成本4角一株,我们只收1角,只是为了避免农民因为免费而浪费。通过田间辅导,农民3月份之前种下去桑苗,9月底就有了收益。”马朝中说,“山区农民,特别是老人和妇女,出去打工没人要,留守在家没收入,看到养蚕能这么快变现,种养蚕桑的就多了起来。那个买了1000株桑苗的农民,当年养了两熟蚕,就收入八九百元钱。”

    而发展蚕桑种养殖也为永康市经济结构转型做出了贡献。永康市的小五金、小冶炼产业比较发达,上世纪末,随着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和房地产产业的发展,城郊的茧站、蚕桑生产基地逐渐被侵蚀。与此同时,小冶炼等工业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保护主要饮用水源——杨溪水库的水质,永康市关闭水库附近的小工厂、养猪场等,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对蚕桑、茶叶、油茶这3种有利于涵养水源、效益也可观的产业给予政策扶持,重点发展。因为永康市土地资源较稀缺,这些产业逐步被转移到山区,于是就有了文首这100元钱的故事。而合作社因势利导,在打造浙江省级蚕桑主导产业示范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现在我们还是‘靠山吃山’——引导农户种养蚕桑。养蚕后农民收入翻了好几番,这些村到现在都是养蚕为主。”马朝中说,山区老百姓外出打工不方便,现在山里有了产业园,农民摇身成了“工人”。他告诉笔者,通过合作社引导,永康市平均单户饲养量比中国蚕桑发源地——杭嘉湖主产区要高出2倍以上。“夫妻俩一年能养二十五六张,最多养到35张,刨除人工费、农药肥料等,净收入能有7万元。”马朝中说。

    为农姓农  建言实行价格补贴给农民收入兜底

    1995年,马朝中去省里开会,了解到中国蚕丝出口到印度是2.4万美金/吨,印度转手出口到英国就是4.2万美金/吨。贸易壁垒造成的差距,给他触动很大。之后,他愈发感觉到价格波动对农民的影响非常严重。“现在蚕丝被用量大,但之前蚕丝大部分都是出口,受国际形势特别是政治因素影响比较大。一旦价格大幅度下跌,最终受伤的还是蚕农。”马朝中如是说。

    为了确保蚕农的利益,马朝中脑海里冒出了价格保护机制的念头。随后,他向市农业局土产站提议,由财政出资为主、土特产公司出资为辅,以之前3年的同期平均收购价为保护价,一旦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就启动价格保护机制。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去找副市长、找农业局长沟通协调,很不顺利。因为就一个产业单独扶持,永康市从未有过。领导担心在操作上有漏洞,出现虚报等现象,也怕别的产业会跟风。”马朝中说,“这个想法很早就提出来了,一直没能实现。后来针对杨溪库区的发展又步步紧逼跟进,带他们去乡下走走,看看蚕桑产业,又去千岛湖学习借鉴为保护水源而发展蚕桑的经验。多次争取,终于改变了领导的想法。”

    这个机制在近两年派上了用场。数据显示,2014年永康市对春茧、中秋茧、晚秋茧进行了保护价补贴,合计共补贴蚕农16.4万元;2015年补贴22.2万元,共计38.6万元。

    马朝中说:“其实我最初的设想是由土特产公司出资20万元作为风险基金,不过后来也没启用。他们觉得公司都有这个积极性扶持农业,政府就更该义不容辞。”

    随着蚕桑产业的发展,马朝中敏锐觉察到资金问题对农民的制约。为此,合作社与村镇银行合作,开展了“支农支小”服务。2014年—2015年将合作社筛选出的106户社员作为信贷支持的对象,合计发放支农信贷资金513万元,并引导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大户成立了两家蚕桑家庭农场。有了资金的扶持,又有了保护价兜底,农民发展蚕桑种养殖就更加积极了。

    转型升级  为传统行业注入科技元素增添活力

    马朝中的朋友圈曾多次发过这样的信息:孩子们可以去永康土特产公司门市部免费领取彩色蚕宝宝和桑叶。为什么会有这个活动?他告诉笔者,他们在和浙江大学合作研发彩色蚕种。因为数量不多尚不足以用来生产,为了不浪费就免费给小朋友用,还可以培养他们对于生物、对于农业生产的兴趣。

    让传统行业重新进入社会的关注点并不容易,让它们受到科技的滋养更不容易。浙江是蚕桑发源地,如今却受到广西蚕桑的冲击。广西无霜期长,一年养蚕能养15熟,而浙江只能养4熟,尽管单产高,总量上却难以抗衡。为此,马朝中和浙江大学合作实施了人工饲料养蚕实验。马朝中说:“我们将桑叶干化储存做成蚕饲料,目前实验肯定是成功了,但推广方面还有问题:一是成本较高,必须降低成本又不影响口感和养分;二是蚕宝宝吃过桑叶后就不吃饲料了。这些问题一旦解决就能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浙江养蚕可突破一年四熟的瓶颈,养个七八熟,养殖成本大大减少,增加产量与收入就不在话下了。”

    与饲料养蚕同期进行的还有超细三眠蚕茧实验和彩色茧饲养实验。据悉,普通蚕是四眠后吐丝,他们正在试验让蚕三眠就能吐丝,且吐出的丝特别细,能达到7A级标准。“普通蚕丝多是3A、5A就不容易了,超细丝7A在国内暂时没有进行销售,主要是出口到巴西。这个一旦成功推广对我国蚕桑产业会带来重大利好。”马朝中如是说。彩色茧试验则是通过基因存储,研发出6种颜色的蚕茧。目前产量太少还不能批量生产,只能先通过互联网在线销售。“今年一个杭州客人打过电话来,每样颜色各订了2000张。”马朝中说。

    除了对蚕桑产业的科技研发,马朝中还在尝试推进蚕桑生态循环模式的示范工作。马朝中说:“在蚕茧价格大幅波动的市场经济下,要保护和稳定蚕桑生产,增加蚕农收入,就必须跳出传统蚕桑产业的生产方式(栽桑—养蚕—产茧),采用“桑—菜”“桑—菌”“桑—鸡”等种养模式,大幅度提高桑园的单位面积经济收入。”据了解,2015年合作社在舟山镇碧湍里蚕桑基地新建设了蚕茧养殖大棚约1000平方米,并成功进行了桑园套种生姜、九头芥、大球盖菇、秀珍菇、桑枝条木耳、香菇的生产模式示范,为永康市桑园的多产出、蚕农多增收摸索出更宽广的途径。

    在碧湍里蚕桑基地,我们看到了蚕砂收购发酵处理场正在对大量蚕砂进行蚕砂有机肥的发酵处理。马朝中告诉笔者:“用蚕砂做有机肥,一部分可提供给家庭用,比如楼顶种菜、家庭菜园;另一部分还可以提供给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总之,我们最终要实现从蚕桑生产、副产品加工利用到再生产的农业循环模式。”

    目前,正是蚕农忙碌的中秋茧生产期间,马朝中也是忙前忙后。对他来说,“一蚕一桑”都牵着他的心,因为这是农民们致富的依托。在供销合作社工作了25年,为农服务的情怀早已深深烙进了他的骨子里。

>> 记者手记

身份在变 为农服务的情怀不变

    2014年,永康联农蚕桑专业合作社参加“中国合作经济成就奖”评选,获得“50佳合作社”称号,笔者得以与马朝中相识。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他给笔者的印象就是忙——养蚕、收茧、加工、销售……他始终都在忙碌。如今再联系,他的微信朋友圈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跟工作有关。

    除了合作社理事长的职务,马朝中还是永康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副会长。他告诉笔者,单个产业的合作社技术水平比较低,对合作社的管理也不够规范,所以联合会要经常组织会员考察交流学习,而这些费用经常得他们这些会长、理事“自掏腰包”。联合会是民间组织,没什么资金来源。不过联合会就是要把合作社组织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合作经济的作用,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所以就算是自费,马朝中也认为是值得的。

    作为永康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会长,马朝中最近正琢磨着几件大事:一个是通过供销合作社建立蔬菜配送体系;另一个就是加强自身建设。他告诉笔者,今年正好要换届,他们打算启用几个优秀大学生加入秘书处,并作为日常管理人员。“大学生比较年轻,有新理念,在带动会员、引导农民方面做得比较好。现在电子商务这么热,网络、微信营销对农产品销售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跟不上新形势可不行。”

    无论什么身份,唯一不变的是那份为农民着想、为社员服务的情怀。马朝中以行动,将对“三农”的情感都浇灌在那“一蚕一桑”里。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