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两难的生鲜配送中心

  “谁都知道生鲜自营是趋势,生鲜配送中心是超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投资大、风险高、门店抵触等一些列问题让我们也很为难。”在北京时代商联商业咨询有限公司举办的第二届时代生鲜经理人俱乐部专题沙龙上,安徽台客隆超市有限公司生鲜冷链加工配送中心负责人张晓明对《超市周刊》记者说。

    其实,在超市生鲜逐步从联营走向自营,现在更是成为吸引客流的利器,但在生鲜配送中心(Process Center,简称PC)建设上,很多超市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与门店不能形成无缝对接,矛盾、亏损等问题困扰着各家生鲜配送中心负责人。

    九江联盛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生鲜加工配送中心高级总监李斌甚至一度怀疑“持续亏损的生鲜配送中心还要不要运营”。

    那么到底生鲜配送中心到底如何与门店形成良性互动,成为大多数超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鲜才是个烧钱的家伙

    正在筹建大型生鲜配送中心的无锡某大型连锁超市的冷链物流负责人于立(化名)近日就格外烦恼。“不做不知道,深入进去才发现生鲜才是最烧钱的家伙。一个生鲜配送中心从地皮、冷库、流水线、运送耗材、冷链车、人力等一系列的投入,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其实,自2000年起,国内开始建设生鲜配送中心。从早期的上海华联超市生鲜物流中心、北京顺鑫物流中心到后来的山东家家悦、山东利群、福建永辉等。近几年,零售连锁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强竞争力,零售连锁企业开始自营生鲜,因此必须自己从基地采购、自营加工和配送,来给门店做生鲜经营支持。所以,建设生鲜配送中心必不可少。

    据了解,上述企业早在2007年就投资9000多万元兴建4万多平方米的大型生鲜物流配送中心。现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导致现有的生鲜配送中心已经无法全面满足需求,于是公司在今年初开始筹建新的生鲜配送中心。

    但是,生鲜配送中心的投资都是动辄千万甚至数亿元的投资也让企业也很吃力。“其实,生鲜配送中心从一开始建设就是为了企业未来的规模来考虑,在初期的投资肯定是大于现有门店需要,亏损期是必不可少的。”上述负责人直言道。因此,目前由于大环境以及物业租金等多重因素,开店速度有所放缓,我们目前共有30多家门店,考虑到投资回报率,建成多大规模还在评估中。

    以武汉中百为例,2013年正式启用的江夏生鲜物流园,占地15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由冷链、蔬果、中央大厨房三大主要功能区组成,其中冷链和蔬果区已于2012年前建成运营。中央大厨房下设肉类分割厂、熟食加工厂、西式面点厂、中式面点厂、盒饭车间、面条加工厂、早餐工厂等分区,生产的140余种食品,满足中百200多家仓储店、700多家便民店等1000多家门店的需求。

    然而,即使中百的门店数量已经破千,但是目前江夏生鲜物流园还没有满负荷运转。其豆制品厂的厂长邵方介绍,目前豆制品厂每天投豆6~7吨,高峰期达到十几吨,这与50吨的产能有着较大的差距。

    而记者在工厂也发现,目前还有一部分厂房闲置。“这是未来准备上豆浆、豆奶生产线的,设备正在招标过程中。原来试过简易的,发现不行,现在正准备上马从杯装到袋装一条龙流水线。”邵方透露。

    此外,于立也向《超市周刊》记者表示,目前只准备上线果蔬和烘焙的加工配送,暂时不考虑熟食、豆制品等。因为熟食类产品,一旦出现一点小问题,很容易全盘被消费者否认。由此看来,收益、风险、投资额等让企业在生鲜配送中心建设上也是顾虑良多。

供应商还是自家人

    生鲜配送中心呢?中百仓储金凯购物广场店黄姓店长则道出了实情。黄店长所在的中百仓储金凯购物广场店是中百的十年老店,7000多平方米的门店去年却实现了3个亿的销售额,坪效非常高,这当中生鲜立下了汗马功劳。

    生鲜产品从配送中心到门店,给门店一定的加价权,由于是自己采购配送,减少了中间环节,生鲜价格也比供应商要低很多,这就使得门店有了更多的价格话语权。黄店长透露,一般生鲜蔬果的加价范围在20%左右,而高端精品果蔬甚至可以加价50%~80%,这无疑给门店带来了较高利润。

    另外,在生鲜区设立的中百自制产品专柜——中百大厨房经营着烘焙、面点、凉拌菜等多种产品。由于中百本身的品牌效应,消费者认可度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的卤牛肉,因用料足口感好,回头客非常多。”黄店长说。

    但是李斌遇到的却是另一个局面。“对于我们的熟食产品,门店不是抱怨咸了就是淡了,要不就是产品大了或小了,就是不能好好支持。此外,我们花心思做出的新品,门店才卖了几天就说销量不好,不愿意再订货。”

    有着终端运营工作的经验的张晓明则比较理解门店的苦楚。他表示,过去由供应商供货,门店可以退换货,还有各种费用账期的收益,而同公司的配送中心在服务上确实比较蛮横,有不到位的地方。总之,是各执一词,老板也很为难。

    生鲜物流中心建设起来,产品也送到门店了,是不是意味着产品就可以顺利销售出去,节省中间环节,可以给企业带来大的发展呢?理想总是美好,但是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

    有着多年生鲜配送中心工作经验的金虎集团语果事业部总经理王媛就有着道不尽的苦楚。“一开始,为了产品,我几乎每天跟门店负责人、采购争吵,特别是推出新品时,门店为了业绩,并不愿意推新品。”

    出现类似问题不只金虎一家,青海宁食集团副总经理应宏也告诉《超市周刊》记者,门店对于我们送去的蔬菜水果,常常很漠视,懒得打理,认为反正最后由配送中心承担损耗。

    对于这样的问题,应宏总结认为:“现在生鲜配送中心与门店存在定位和心态的差距,门店认为生鲜配送中心是供应商,应该在促销、损耗甚至员工提成上都要跟原来的供应商一样;而生鲜配送中心则认为门店是自家人(都是一个老板),门店理所应当支持和推动生鲜配送中心产品的销售,自己不用承担更多的服务责任。

    那么,供应商能做到的事,超市为什么还要下大力气去做

短期阵痛只为未来更好

    即使,生鲜配送中心面临较长时间亏损等运营压力,门店也有着种种抱怨,但不得不说这只是短期阵痛,生鲜配送中心绝对是超市发展的重要内容。毕竟,生鲜已经是线下实体门店最重要的法宝之一。

    当企业决策层面临生鲜配送中心与门店之间的矛盾时,北京时代商联商业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涛强调,领导决策层的决心很重要,一定要保持初心,一旦下定决心了,就不能因为一点短期亏损或门店抱怨就萌生退意,毕竟这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而北京超龙时代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良富也指出,随着小型社区店和便利店的日益发展,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的作用将日益体现。而物流给企业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向记者透露,目前超龙时代负责重庆永辉的物流,就将其仓储周转天数大大降低了,不仅提高效率,更能降低成本。

    对于上述提到的生鲜配送中心和门店的矛盾,徐良富认为根本在于各自为战。其实,用标准的程序和制度,将双方捆绑成利益综合体,自然而然很多问题和矛盾就消除了,因为有规可循,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张晓明也在反思,生鲜配送中心为什么不可以向供应商那样给门店做好一些服务,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呢?生鲜配送中心完全可以在供货制度、营销等方面作出努力,与门店协同合作。

    此外,为罗森加工多年即食产品的洪豆(化名)直言,产品是惟一的通关法则。标准化生产,让产品始终优质如一,这样才能有核心竞争力。洪豆就指出,供往罗森的盒饭和饭团用的米就完全不同,盒饭的米有一点白点没关系,而饭团就必须用没有任何白点的新米,这样口感才能更好,而产品每次的盐度配比都有着严格规定,这样才能保证标准如一。

    同时,适当开辟外部订单和配送,也有利于促进生鲜配送中心产品的知名度和效益。据了解,目前中百大厨房的产品除了供应门店,还送往政府和各大企业事业单位,获得一致好评。

    当然,业内人士强调,生鲜配送中心很时髦,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需要,或者都适合建设。理论上讲,有生鲜就要有生鲜配送中心,但实际情况还要由经营规模、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公司业务模式等决定。

    “无论现在有多少瓶颈,可以肯定,生鲜配送中心在未来几年必定会快速发展,市场空间巨大,”李涛说,主要是因为零售业竞争会更激烈,为了增强竞争力,企业必须提升包括生鲜在内的物流能力,进而优化供应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