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深加工不足制约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各有不同,再加上食用菌生产大部分属于一家一户的作坊式生产,缺乏精细、科学、统一的栽培管理,导致食用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内销售和对外贸易都受到了较大影响。因此,只有实施标准化生产,食用菌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才能提高。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正在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

    记者在北京的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走访发现,目前市面上主要以生鲜菌类为主,经过初级加工(如晾晒、包装等)的产品不多,精深加工产品更是少见。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介绍,目前,鲜品仍然是国内市场食用菌产品的最主要流通形式;干品、腌制品、罐头是我国食用菌在国际市场的主要商品形式。但是,传统的食用菌干鲜品和盐渍品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食用菌行业亟需发展深加工产品,特别是与国际接轨方面,更需要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和包装的发展。因此,充分利用食用菌的优势,结合市场需求,开发食用菌深加工产品是食用菌产业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精深加工:企业立足市场的法宝

    陕西杨凌天和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业经营和从事食用菌研发、生产、技术培训、加工和销售业务的科技型企业。短短3年时间,企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区域性食用菌小企业,发展到目前集杏鲍菇、北虫草、灵芝等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深加工、销售、研发、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型企业。这蜕变从何而来?“其实也不难,就是加工,而且要深加工!”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仵强直言。作为典型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都市农业项目,发展食用菌加工产业,才是这个行业发展下去的不竭动力。食用菌的深加工使食用菌从传统的干鲜菇、罐头和盐渍菇发展到食用菌系列产品的应市,不但消化了市场上剩余的干鲜成品菇,也使其残次菇和下脚料(菌柄等)得到充分应用,提高了食用菌的附加值,也促进了食用菌栽培业的发展。

    高茂林认为,深加工对食用菌行业意义重大,首先是保鲜贮藏,有利于延缓产品销售期。深加工成罐头、菇肉松、汤料等系列产品,不但保持其原汁原味,可以使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到食用菌鲜美的独特风味,还能调节淡旺季的市场供应,满足市场需要,企业自身也能获利。其次是综合开发,有利于增加食用菌的附加值。开发生产罐头、饮料、快餐等食品外,其药用保健方面的功效也得到体现,过去单一的初加工干品变成高品位高效益的系列产品。最后是形成品牌,有利于占领国际市场。我国是食用菌大国,种类多、数量大,但是由于传统的食用菌栽培和加工技术落后,导致很多产品无法出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工产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现在已经有不少深加工产品出现,如菌菇调味品、菌类酱油、菌菇酱、即食菌菇片等,显示出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食用菌的加工技术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初创之时就成立了杨凌天和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所的天和公司,越来越感受到科技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广阔发展前景。仵强介绍,天和公司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在杏鲍菇、北虫草工厂化生产关键工艺攻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2014年5月,公司在杨凌示范区开工建设年处理3万吨的食用菌精深加工项目,该项目占地50多亩,一期建设项目将于今年年底以前建成投产,主要生产杏鲍菇系列营养食品,其生产工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项目建成后,将填补陕西省食用菌产品加工产业的空白,推动杏鲍菇工厂化连锁基地的发展。

    高茂林表示,如今食用菌产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必须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才能整体提升产业的实力。

    规模化生产:行业赢得前景的武器

    科研创新的成果需要转化和推广,就要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和合作社等主体来联合实现。但是,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市场意识差,没有品牌、产权和整合经营意识,产业龙头也是单体运作,没有形成产业链。菌种、培育、贸易各自为政,导致地区开发不平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技术和产业化难以升级,尤其是生物科技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整个行业一直处于一种低投入、短期化的农产品商贸关系。要结束这种粗放型、低水平、外延式的增长,必须依托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高茂林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比较优势将会逐渐削弱,未来10年食用菌人工成本、资本成本逐步提升,食用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都会面临激烈竞争。只有将小规模、零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大的主体,尽快构建营利性、半公益性和公益性的多元化市场经营体系,通过向菇农提供“菌资统一供给、设备统一使用、技术统一指导、销售统一规划”的市场化服务,促进社会分工,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菇农的收益。2007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截至2013年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经突破120万家,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促进农民分享流通领域中的收益,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我国已知的食用菌合作社数量目前仅有4千家,今后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大背景之下,食用菌合作社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杜双田认为,食用菌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型工厂化大生产,毋庸置疑必将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发展,食用菌产品的加工也会越来也多。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