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茶业展会该减肥健体了

    今天说第三个主角,茶业展会。近几年茶业市场的繁荣发展催生了庞大的茶业展会,不论是产区还是销区,各地以茶为名的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数不胜数。大家一致感觉到茶业展会过多过滥,该减减肥、健健体了。

    “虚胖”导致同质化、低水平

    目前全国围绕茶产业举办的展会,据我们去年的粗略统计约有60多个。从北上广、省会城市到各茶区县级单位组织的展会,全部下来估计有近百个。那么茶业展会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个判断该由谁来下?还是市场说了算。

    目前市场能容纳这么多的展会,充分说明茶产业的带动力量和丰厚的市场基础。但从今年开始,一些苗头的出现预示着茶业展会已经出现问题。首先是同质化严重。这个同质化是指在同一个目标市场出现定位、主题和参展商相近或雷同的展会,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和资源浪费。

    11月下旬,2013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广州茶博会”)在广州如火如荼举行。主办方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张黎明女士忽然接到一个外地展商的电话,询问她是不是明年的展会要换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广州茶博会一直都是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广东省茶业行业协会主办,广州益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正是这多年来很稳定的“铁三角”的打造,广州茶博会才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茶业第一展”。广州茶博会今年展馆面积达到5万多平方米,无论是规模、展商、还是观众,都是一流的水准。目前合作三方正考虑明年扩大展会规模,何来要换主办承办单位?

    张黎明秘书长调查了解到,原来广州茶博会举办之际,一路之隔的另一个展馆也在举行一个“广州国际茶业博览XX会”的展会,时间相同、地点毗邻、名称接近,但主办承办单位不同,让广州茶博会的参展商产生混淆、疑惑,于是打电话询问。对此,张黎明秘书长表示:展会市场是放开的,但从维护展商利益的角度,从方便市民参观的角度,从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同期办同类型的展览很不可取。然而这正是茶业展会竞争同质化典型的反映。

    其二是有些茶业展会不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市场是彻底开放的,组织经营者资金和专业门槛不高,这就导致了茶业展会良莠不齐,有些展会很像旧时农村赶集,把展示、交流、招商、洽谈功能忽略了,变成了闹哄哄的地摊跳蚤会。还以广州为例,今年春季就有茶业展会邀请裸模现场彩绘,引发消费者非议,最后被公安部门叫停。现在车展上模特的参与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即使有些过火,甚至被人笑称为“肉展”,但毕竟香车美女是合理的组合与延伸;而茶业展会请来裸模,除了东施效颦之外,实在看不出什么精彩和专业。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茶业展会目前的种种“虚胖”。

    专业、细分是“良药”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坚定了走市场经济的方向,而且懂得市场的问题还需要通过市场来解决。那么茶业展会市场的进化和提升还需要哪些良药呢?针对茶业展会竞争还处于初级阶段、同质化严重的突出问题,我们倡导茶业展会参与者要熟悉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用差异化、互补性打造特色,这才是上选之策、长久之计。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优胜劣汰,什么产品趋于过剩,即面临优胜劣汰。因此,同质化时代的竞争策略根本在于扬长避短、求差异化、打特色牌,这是市场对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题中之义。只有如此,才会办出别人没有、或者别人忽略而又市场需要的展会,最终实现市场自由竞争的终极目的——最大限度满足市场的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市场机会。这方面福建安溪人做出了成功的探索。他们依托丰厚的茶配套产业资源,在全国率先组织茶配套博览会,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还在全国布局、抢占了市场先机。再以广州市场为例,广州茶业展会在茶配套、茶食品等领域还有相当多的空白和机遇,这些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现实需求和潜力的“蓝海”。但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扎堆“红海”呢?显然,广州在打造国际会展之都,但广州茶业会展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在整个行业引入系统思维、战略眼光、长远考量。

    如何展开差异化竞争?这就需要茶业展会在专业性上下功夫。未来的茶业展会一定是专业化、细分化、品牌化的天下。要达此目标,需要经营理念的转变、专业人才的支持、对参展商长期的关注和对茶行业需求的把握和预测。没有这些,仅仅从车展、房展上学些三脚猫的功夫,是无法在未来的专业性竞争中取胜的。

    从广州茶业展会的激烈竞争中,我们既看到了现今的虚胖囊肿,也可以预见到未来:经历激烈竞争,在竞争中提升竞争水平,优胜劣汰,最终形成专业、细分的良性格局。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