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时报观察>>正文内容

存款利率市场化 僵尸公司怎么办?

    利率、汇率市场化是未来数年的金融主基调,市场化的前提是法治市场与信用市场,否则市场将失效。

    12月8日,央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存款利率市场近在眼前。

  在市场的倒逼下,利率市场化衔枚疾进。民间借贷市场已经放开,理财市场的存在,意味着利率已经部分失去管制,央行趁势改革。

  今年7月20日,央行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则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从今年12月9日开始,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存款类金融机构)可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凭证(“同业存单”),以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为基准定价,固定利率存单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浮动利率存单期限原则上在1年以上(包括1年、2年和3年)。

  未来的利率改革走向清晰,央行准许大额存单向非金融机构发放,取消长期以上存款利率上限,同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准许民营银行入市,准许不适应市场的中小金融机构破产,最终取消短期存款利率上限。

  在一片混沌的改革中,金融领域的利率改革具有难得的清晰路径,归功于明确的目标与可行的手段。目标是最终实现资金的市场定价,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利率实现市场化。

  在手段上,则按照先易而难、保全金融机构利益空间的原则推进:央行一开始收紧贷款下限与存款上限,以防止金融机构利润模式崩溃,引发恶性揽储大战;而后在稳健的货币政策周期、市场亟需资金之时,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贷款利率市场化比存款利率市场化更容易推进,风险更小。最后是顺水推舟,随着投资市场的放开、理财产品的增加、民间借贷市场的放开,存贷款利率事实放松,银行的利润构成逐步改变,中间业务收入增加,此时放开长期存款利率正当其时。

  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汇率市场化改革铺路,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有汇率市场化。以往中国对内开放程度严重不足,在制造业等领域,对外资的重视远超内资,在金融领域应避免重蹈工业领域的覆辙,自贸区进行部分汇改的同时,在内部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匹配,逐步改变价格扭曲、资金错配、泡沫横行等现象。

  方向正确并不意味着利率改革将一帆风顺。

  在资金错配阶段,有太多资金进入了低效企业、产能过剩行业,这些患上饥渴依赖症的“僵尸企业”将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产生天量坏账。如果不能通过改革、破产重组以低成本消灭坏账,银行不得不以滚动贷款的方式遮掩坏账,以免全盘崩溃。

  最大的风险是风险定价机制缺失。从钢贸等领域铺天盖地的全行业坏账来看,从银行、影子银行在该领域半推半就的高风险利润来看,银行的风险定价是缺失的。以往,只要是大型国企、只要有政府背书,很多银行就闭着眼睛以优惠利率贷款,反正最后由政府兜底。这样的风险定义模式,使银行没有建立起准确的风险定价系统。以往视为稳坐钓鱼台的担保贷款,如今在东南制造基地,坏账呈火烧连营之势。现在被看作万无一失的抵押贷款,一旦房地产价格崩溃,局面将不可收拾。

  除了泰隆银行等个别地方小微银行,以及阿里小贷等有产业链大数据支撑的金融借贷外,其他能够准确定义风险、定价风险的机构凤毛麟角。由此造成的情况是,一旦货币收紧,遍地高利贷;一旦货币注水,遍地廉价钱。

  利率、汇率市场化是未来数年的金融主基调,市场化的前提是法治市场与信用市场,否则市场将失效。这一点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已有明确体现,借贷市场应避免重蹈覆辙。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