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人物绽放>>正文内容

不用扬鞭自奋蹄

 

  他,1937年就参加了八路军,曾参加过百团大战,解放石家庄时有他的功绩;1949年开国大典,他被选为特种兵部队的代表上了天安门前的观礼台,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他从军分区司令员的位置上离休后,30年来一直做好事就没闲着。他钟情业余写作,硕果累累,在军报和地方报刊等媒体发表作品2000多篇,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他“不用扬鞭自奋蹄”,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先后被12家单位聘为义务监督员长达10年以上。2004年他被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全军先进离休干部”称号——他就是年过90岁的老革命、老军人杨敏学老人。

  成为学习的榜样

  杨敏学现在廊坊军分区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河北平山县人,1919年12月出生,1937年11月入伍,1939年3月入党,1981年5月离休。曾任承德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务。2011年6月15日,中共廊坊市委、市政府、廊坊军分区决定,在全市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广泛开展向杨敏学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他对党无比忠诚的坚定党性,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把学习作为终生任务,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做到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思想品质,抵得住各种诱惑,经得起各种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学习他主动为党分忧、倾心为民解难的精神境界,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关注民生,为民服务,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杨敏学同志参加革命70多年来,始终牢记我党我军的性质和宗旨,革命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和平建设时期倾力奉献,以实际行动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特别是离休30年来,他以坚定的党性观念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着眼服务廊坊经济社会建设大局,坚持不懈地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主动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满腔热情为党分忧,热心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军地誉为“党的形象大使”。2004年被总政表彰为“全军先进离退休老干部”,2010年被北京军区表彰为“先进离休干部”。2011年7月4日,杨敏学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河北省军区举行。河北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张彦欣、省军区司令员史鲁泽等领导在主会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设有229个分会场,3460余名官兵、离退休老同志和职工收听了会议实况。

  报告会上,杨敏学本人和4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杨敏学同志离休30年的先进事迹。随着报告团成员的深情讲述,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再现了杨敏学同志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生动场景,震撼着每一名观众的心灵。当杨敏学老人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走上讲台站着作报告的时候,现场听众更是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张彦欣特别指出,杨敏学同志是广大离退休老干部的一面旗帜。要以报告会为契机,进一步掀起向杨敏学同志学习的热潮,努力让杨敏学同志的崇高精神走进广大党员干部的灵魂深处,贯穿于全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一种思想理念、一种精神认同、一种价值追求、一种行为常态。要学习他永葆政治本色、始终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要学习他活到老学到老、不断砥砺人生的优秀品格;要学习他主动为党分忧、倾心为民解难的价值追求;要学习他甘愿默默奉献、不计名利得失的思想境界。

  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要学习他一辈子真心信党、一辈子真情爱党、一辈子真诚为党的高尚品质,坚定革命理想信念,永远忠于党的事业。

  笔耕不息数十年

  杨敏学博学多才,有多种爱好,特别酷爱写作。他当司令员期间就亲自动笔写过不少新闻稿件,记者曾见过他在《解放军报》、《战友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新闻稿件。那时他是利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尽的义务,离休脱下军装后,他把写作作为作贡献的一项大事正儿八经地干起来了。他对记者说:“写作对我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有自知之明,写不了长的写短的;写不了大文章,就写一些‘豆腐干’类的小东西,总归,写作不能丢,时时都得练。这既是我的工作总结,也是我的调查实践。平时把看到或听到的东西写出来,再在报刊杂志上刊登出来,这既是对工作的肯定,也是替老百姓说了话,于自己、于他人、于社会都有好处。”

  据统计,杨司令自离休30年来,已经在《解放军报》、《河北日报》、《北京日报》、《战友报》、《廊坊日报》、《承德劳动报》、《健康咨询报》、《天津信息报》、《石油管道报》、《中国老年》、《华北民兵》、《中国保健》等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2000多篇。受到军内外嘉奖、表彰的稿件达40多件(次),分别有:获北京军区荣誉证书的4件;获河北省军区荣誉证书的1件;获廊坊军分区荣誉证书的6件;获《廊坊日报》等其他各类报刊杂志荣誉证书的20多件,还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记者及通讯员。

  有件小事让记者记忆犹新:2003年9月间,记者同杨司令在一次散步时看到廊坊市胜利路上有一家新开业的小书画店,书画店的老板杨司令认识,是位下岗女工。杨司令就对记者说:“我们到这个店去看看,说不定可以写篇文章报道报道。”于是,我们便到了这个小书画店里,并采访了画店的女老板。后来,写了篇小通讯叫《画店小,意境大》,在廊坊的几家媒体上都刊登了,起到了很好地宣传“下岗女工自谋职业”的典型带头作用。这篇小稿件不少人看了都反映好,说杨司令看问题准,针对性强,特别适合普通人心理。

  杨司令对记者说:“我写稿件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就是图干点有意义的事。写稿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表现在:事件得靠自身活动去了解;稿件得靠动脑子去描写;稿件的内容又说的都是群众心里想说的话,做的都是群众想做的事,于个人、于国家、于社会都有利,我又何乐而不为哩!”的确,杨司令一直都是以自己的心血和劳动来书写人生的,他的作品理所当然地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和喜爱。

  收获的是荣誉和信任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年代,一份劳动,得到一份报酬,这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杨司令干的多家社会监督员工作,则是毫无报酬的无偿劳动。有人这样评价杨司令:“路没少跑,事没少做,责没少负,心没少操,利没点滴。”这些都是事实。

  几年前,廊坊市明珠大厦原总经理王金忠找到杨司令说:“听说您老责任心很强,对公益事业也非常的关心,我们大厦想请您当我们的社会监督员,以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您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杨司令说:“我有国家给的一份离休工资,当你们的监督员不要任何报酬,目的是大家共同把工作做好,让广大顾客满意。最后顾客能为你们投上满意的一票,说明你们的工作做好了,我的监督工作也算尽到了责任。”在后来的实践中,杨司令尽职尽责,的确起到社会监督作用,明珠大厦的服务工作做得出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王金忠看到社会监督工作对提高服务质量很有成效,想多发展一些监督员,于是就请杨司令再给找上10个社会监督员。这下可难坏了杨司令:找监督员并不难,难的是没有任何报酬。他本人凭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可以不要报酬,可找别人来当无偿的监督员,人家能白干吗?他只有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接下这个难办的任务。开始,他找谁谁不干,有人甚至对他说:“吃苦受累的活没报酬,只有傻瓜才会干!这年头名声不值钱,图的是实惠。”找不到人不说,还挨人白眼,搁别人谁能受得了?可杨司令硬是承受了,他不怕遭白眼,继续找人。真可谓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终于有人乐于奉献加入到他的行列。并且一个、两个、三个地不断增加。这下可乐坏了杨司令,他既看到了社会公益工作难做,同时也体会到“世间还有真情在”的事实,钱在真情面前并不是万能的。最终,明珠大厦要找的10位社会监督员他全都给找到了。当明珠大厦第一次召开全体社会监督员会议时,王金忠总经理激动地拉着杨司令的手说:“感谢老司令!感谢您老为明珠大厦做了件大好事!我代表明珠大厦全体员工也谢谢大家……”

  应聘的10位社会监督员也都深受感动地说:“说心里话,我们本不想干这事,是杨司令的执著精神感动了我们,论年龄,杨司令比我们都大,他都能那么无私地奉献,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要向他学习,为社会作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记者曾为杨司令无偿当社会监督员的事专门作过调查,得知在廊坊市的企事业单位,凡设有监督机制的,差不多都上门邀请杨司令当他们的社会监督员或顾问。曾经给杨司令下聘书的就涉及商场、影院、文化、工商、税务、保险、银行、邮电、建筑、燃气、环保、土地等28家单位。廊坊交警大队的一位领导告诉记者:“2000年至2002年间,工交部门为维护城市街道的交通安全秩序,专门邀请老资格的老红军、老八路来作为义务宣传员在街头维护交通秩序。杨司令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所有的老人中,年岁算是大的,但也是最为投入的宣传员。他的满腔热情、他的无私付出深得广大群众的好评,被大家誉为‘优秀社会活动家’。这次活动因为开展得好,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还专门报道过这次活动。”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杨司令所做的是耕耘,收获的是荣誉。这在把金钱看得很重的人那里是根本不会理解的,但这些人更不会明白的是:这些荣誉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金钱的富有容易得到,可荣誉的富有是不可能随便得到的!

  服务“奥运”的老志愿者

  2008年的夏天,北京奥运会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这时,杨司令正住在北京居住的子女家里。当他看到他所居住的社区有许多志愿者为奥运服务时,老人心动了。他来到当地的社区居委会,要求当一名志愿者。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一问他的年龄,就婉言拒绝了他,说:“老大爷,您的年岁太大了!按照上级的规定,对志愿者的年龄要求是不能超过55周岁。您的这份心意我们领下了!也感谢您老对奥运会的支持。”一次没批准并没有动摇老人的决心,就二次上门请求,同样被拒绝。第三次上门请战时,杨司令就举古代战国名将廉颇、三国时期蜀国老将黄忠为例,说:“古代老将都能为国捐躯,我们现在为奥运会做点事情难道不应该吗?何况我身体健康,能够为奥运做一份事情。”由于杨司令有一颗执著的诚心,终于打动了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同意他为奥运会志愿者。

  此后,北京眼镜城门前多了一位89岁的老志愿者。夏日炎炎的大街上,杨司令一值勤就是两个小时;在会场跟班宣传;在路旁帮助指挥交通,下着小雨也没有耽误露天值勤。许多过往路人被这位不辞辛苦值勤的老人所感动,都冲着他竖大拇指。社区群众得知杨司令是廊坊来的人后,都说:“全国人民都在支持北京办奥运,而杨敏学老人是让我们亲眼看到的典型,也说明廊坊对北京奥运会的大力支持。”据统计,从8月6日到8月26日整个奥运会期间,杨司令所当的奥运治安志愿者天天执勤一天没落下过。社区的群众无不以崇敬的目光看杨司令,也都赞誉着廊坊来了位做好事的杨司令。

  杨司令离休后的生活多姿多彩,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还经常行走在市区的大街小巷,记录下城市的发展变化,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放下枪杆子,拿起笔杆子”。说起自己现在的生活,老人很知足,他说:“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能发挥余热为社会多作贡献,我觉得活得很充实。”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