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亟待改革
农技站作为服务农民最重要平台的基层服务站,很多站点却是形同虚设,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各级政府的技术推广任务,技术的推广与否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
专家指出,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单靠相关专业人员下基层进行指导,只能是杯水车薪。加快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改革,尽快建立一套公益性、高效农技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一个在苏北地区尚属中上游的农技站,处于这样一种运作状况:一间办公室,5张款式各异的旧办公桌,桌上无电话,无电脑,无科技刊物。这一切原因很简单,没有办公经费。该农技站站长介绍说,自己从事农技推广31年,工资不及镇上公务员的的一半,还有招商引资任务。在这样的压力之下,该站长坦言:“有的农技员开店卖农药、种子、化肥,或建议农民多施农药,结果不仅增加了农民负担,而且也降低了土地和农产品的品质。”(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
这样的农技站是目前我国基层农技站的一个缩影,虽然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但是不可否认,农技站作为服务农民最重要平台的基层服务站,服务能力仍然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该站长自揭短说:“小麦吸浆虫我就不认识,估计县里多数农技员也不认识。”据他了解,自己所在的县自1998年以来,全县19个乡镇没招过一个学农的大中专毕业生,人员老化也严重阻碍了农技站的服务功能。也有山东的农民反映,“虽然我也想种一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作物,但是苦于有了病虫害无处咨询,只好放弃选择,跟随大家的经验选择种植品种。”
农技推广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国家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农技服务站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称:“我国人口增多与耕地减少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农产品消费增加的趋势将长期存在,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的压力也将长期存在。在资源约束趋紧、灾害影响加大、种粮效益不高等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要在科技进步上找出路,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专家的试验产量变成广大农民的田间产量。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在基层为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者提供技术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和支撑。但是现实中很多农技站形同虚设,这其中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各级政府的技术推广任务,技术的推广与否决定于政府财政是否有钱。如果当地财政紧张,即使政府认为某项技术重要,由于无法立项从而也影响到技术的推广。同时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财政预算编制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个人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技推广,如果负责人认识不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那么技术推广项目将不会被立项,从而也断绝了技术推广人员的活动经费。
由于这项服务从制度上被过多的人为因素所制约,直接带来人员老化、服务功能匮乏等问题。同时很多地方按专业设站,多头管理,也降低了农技推广的效率。农民种小麦,种子要跑种子站,看病要找植保站,施肥要找土肥站……在时效和成本上给农民造成很大负担。该观点得到相关专家的证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曾在两会期间表示:由于编制和财政投入的不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远远达得不到要求,他建议国家在新一轮的农业投入中,加大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离不开科技的力量。若科技与农业生产、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不直接对接,农业产业化的任务就会受阻。而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单靠专家下基层进行指导,只能是杯水车薪。加快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改革,尽快建立一套公益性、高效农技推广体系势在必行。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建信用档案将有助于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 下一篇:滥发公务员津补贴不能一退了事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