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网“市场动态”不能“贫血”
全国蔬菜销售难,陕西渭南也出现了莴笋滞销。渭南是蔬菜种植大市,但渭南农业网只转载了其他媒体一条信息。在其3年发布的6条供求信息中,两条是外地的,当地的4条中两条是其他媒体报道过的。(5月3日《西安晚报》)
作为一个蔬菜种植大市的农业网,3年仅发6条供求信息,特别是在近来面临着全国性蔬菜滞销的情况下,却不能让网上的信息跟着市场走,以最新的市场信息为农民“保驾护航”,这个农业网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所谓农业网,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网络平台。一个这样的网络平台,本该做到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科技动态以及各种政策法规等信息,以解决农业科技、市场销售等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搭建一个服务桥梁,然而渭南农业网却没能做到。
但值得注意是,与“市场动态”严重“贫血”相比,该网主页对局领导在京参加“如何让农民富裕研讨会”之类的活动却非常热心,相关信息更新也比较及时。对于这样的农业网站,引发农民质疑就成了必然。笔者不禁要问一句:这是在为领导服务,还是为农民服务的?难道领导活动比农民所要得到的市场信息更重要?
纵观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网站,对百姓应知的信息更新“慢半拍”已不是什么新闻。比如,江苏省江宁东山街道的网站创建3年多,信息更新次数不超过5次,整个网站信息条数总共只有135条。要想了解2011年东山政务,还得跟着它一起“回归”到3年前。(2月16日《东方卫报》)
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因为它能在“第一时间”作出“第一反应”,因而,作为为“三农”服务的政府部门网站,应该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价格行情、科技动态等信息告知农民,而不是“第一时间”对与农民无关的领导活动作出“第一反应”。
一个专门为“三农”服务的农业网,对百姓应知的信息更新“慢半拍”,恐怕与相关单位为“三农”服务的意识淡薄,甚至可以说是工作不在状态不无关系。殊不知,网络时代,信息比黄金更珍贵。对于农民来说,让他们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意义就更大了。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高风险农信社 激活进行时
- 下一篇:建信用档案将有助于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