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食用菌>>正文内容

福达美公司:把食用菌销到了美国大超市

  位于新区龙门大道旁的河南省洛阳福达美农业生产有限公司虽然仅有3年历史,但其创始人杨永庆告诉我们:“我和我的团队从事食用菌的研究开发已经走过20余年风雨历程。”

  1980年,原为白马集团职工的杨永庆离开企业,一头钻进食用菌的种植天地。“当时条件非常简陋,我们利用一拖、轴承厂、耐火厂等大企业的人防工程,试种了平菇、猴头菇、鸡腿菇等一些基础品种,没想到效果特别好。”杨永庆回忆道,在那个年代,他们生产的平菇一天的产量能达到3万多斤,上海市场、广州市场、老集市场的摊位上,产品供不应求,很多批发商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在杨永庆的供应点外排起了长队......

  没过多久,杨永庆发现,由于食用菌产品的季节性要求特别严格,要实现大规模、标准化种植仍存在诸多瓶颈。

  这个团队没有灰心,他们精选了12个高档珍稀食用菌品种,跑到嵩县和长白山区的深山老林里搞试验。几个寒暑下来,他们摸透了这些菇类的“脾气”。土壤营养成分、周围湿度条件、光照亮度要求、二氧化碳浓度……原来,任何一个细节,都能影响这些小生灵的生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依靠成熟的技术,2006年6月成立的福达美公司终于实现了包括杏鲍菇在内的12个高档珍稀食用菌品种的大规模密集型产业化大生产。公司现已建成3万多平方米四季恒温、周年化生产的现代化菌菇厂房,主要产品“菇韵”牌杏鲍菇不仅进入“双汇”、“思念”等大型食品企业,还远销到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走进福达美公司,如同走进了一个“循环农业的展览馆”。公司董事长杨永庆带着我们一个车间一个车间边走边看:利用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然后用菌棒从食用菌里提取多糖,将提取多糖的剩余残渣制作成饲料,最后将废料变成有机肥返回农田,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杨永庆说,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产品丰收后的废弃物(玉米芯、棉籽壳、秸杆等)较多,“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循环使用,物尽其用”是福达美公司的目标,目前公司已建成的集约化生产基地内已有3条生产线投产,日产杏鲍菇6吨。公司的《高档珍稀食用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资料显示,随着食用菌消费量的增加,我国有限的野生菌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国内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品种有260多种,已形成商品化生产的仅有52种,但在人工栽培的几十个食用菌品种中,多为香菇、平菇、双孢菇、草菇、金针菇等普通食用菌,附加值相对较低。在市场上,香菇鲜品和金针菇鲜品每公斤不过2.5元至4元,而同期的白灵菇、杏鲍菇等高档珍稀品种的鲜品,每公斤价格约在20元到30元之间。在日本市场上,杏鲍菇鲜品每公斤售价高达20美元,利润惊人。

  据介绍,福达美公司现有的生产基地设计容量为8条生产线,为了抢抓机遇,该公司正在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另外5条生产线早日开工。

  杨永庆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8条生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可日产杏鲍菇20吨,每天营业额至少可达20万元,年销售额可达6400余万元,实现利润3000余万元。

  其实,最令人期待的还是这个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项目所需的原辅材料,包括4800亩野山枣枝、刺须槐基地的建设以及菌袋扩散,可以为周边农户提供稳定可靠的经济收入。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