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蘑菇2年夺命4条 专家提醒:银器试不出有毒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4日
受特殊的湿热气候影响,广东省广州地区每年3至5月都是白毒伞等野生毒蘑菇大量生长的季节。由于外观上与一般性食用蘑菇相似、难于凭肉眼鉴别,这一时期也往往是误事野生蘑菇中毒甚至致死的高发期。近两年来就发生了9起蘑菇中毒事件导致36人中毒,死亡4人。鉴于此,广州市卫生局应急办专门发出警示,希望广大市民尤其是相对偏远区、市的居民不要采食野生蘑菇致毒致死。
广州市卫生局应急办主任马坚奋介绍说,日常常见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往往是因为误食白毒伞、灰花鹅文膏菌、铅绿褶菇三类所致,而前2种蘑菇的致死率则更高。统计显示,在2007-2008两年内,就先后发生了野生蘑菇事件中毒事件9起,共造成36人中毒,死亡四人。白毒伞等野生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外观上非常相似,不能单凭肉眼进行鉴别,也不能用民间传说的“与大蒜、银器一起煮后是否变色”的不科学方法进行鉴别。去年发生的一例白毒伞中毒事件就是因采食者采用了与大蒜一起煮后观察是否变色的土法鉴别所致,只是幸运的是他们把煮食的汤水过滤掉了,这才减少了毒素。
“其实对于哪些野生蘑菇属食用类,即便菌物专家和医卫界的专业人士都需要经过专业的手段进行鉴别,因此我们根本不主张民间自行鉴别特别是土法鉴别,关键一条就在于野生蘑菇不要采食!”广州市疾控中心专家这样告诫市民。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 上一篇:教授引上路 农民种“金菇”
- 下一篇:扎区成功试种双孢蘑菇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