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引上路 农民种“金菇”
作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发布时间:2009年03月04日
福建省南安市码头镇诗南村的吴发甲,是南安市绿珍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去年,绿珍食用菌公司实现销售金针菇350多吨,年产值200多万元。公司的“绿珍”品牌还先后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无公害产品称号。
“去年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时候,南安市还奖励了1万元,钱不多,可对我们是个莫大的鼓励。”吴发甲说,“多亏了福建农林大学的谢宝贵教授指导,我们才实现了工厂化生产。”
吴发甲种菇,还得从2002年说起。那一年,他和表兄弟准备办食用菌工厂,恰好邻村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谢宝贵回乡寻找金针菇试验基地,两人一拍即合。从厂房设备到技术培训,谢教授在村里忙活了大半个月。在谢教授的指导下,绿珍公司种植金针菇完全工厂化管理,一年四季都能生产,完全不受外面的温度变化影响。公司连出菇后的菇头、残渣都利用。吴发甲说,菇头和残渣好烧,用来做锅炉的燃料,仅此一项,一年能替公司省下开支10多万元。
谢教授表示,自己从事食用菌研究已有20多年,金针菇项目生产周期短、产量比较集中,适合小投资运作和工厂化栽培。他介绍,目前绿珍公司金针菇栽培技术在国内也属领先。原料是棉籽壳,生产过程半机械化操作,几乎没有污染、农药残留等,绝对的无公害。
去年的金融危机让吴发甲有点犯愁:“去年下半年开始,金针菇价格下滑了将近一半。今年打算北上北京、上海开拓市场。”除了开拓市场,吴发甲还打算更新设备,从广东引进4台自动打包机,把一部分人工省下来。
公司壮大,身为村主任的吴发甲没有忘记乡亲邻里。绿珍公司现有员工40多人,其中本村和邻村的有30多人。工人林清富就是邻村的。他介绍,他夫妇俩都在绿珍公司工作,每月保底收入2000多元。如果出的菇质量好,还有效益奖,而且家里的农活还能顾得上。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