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华合作时报网 >> 中国合作经济新闻网>> 行业频道>> 食用菌>>正文内容

蘑菇销售省内外,唱响当代“好汉歌”

  宋强带领乡亲种植蘑菇尝到了甜头。复兴、永寿等乡镇的干部群众纷纷与他签订2005年的蘑菇菌种订单和回收蘑菇的协议,定种量达30多万瓶,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为了加强与蘑菇精加工企业和外商的合作,把蘑菇销往国际市场,宋强与父亲商量决定:响应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全民创业的号召,成立眉山市东坡区兴鑫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宋强任总经理,负责公司全面工作和蘑菇购销,宋元德负责菌种制作和种菇技术指导等,母亲赵翠仙专门负责蘑菇专用肥供应,妻子干利群负责财会。全家人既分工又合作,把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还聘请了退伍军人当厂长和车间主任。2005年,农民种菇纯收入达150多万元,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长近一倍。

  2005年,大邑县政府参观考察团一行来兴鑫菌业公司参观后,邀请宋强到大邑县帮助发展蘑菇生产。他在大邑县韩场镇发展蘑菇基地100亩,带动周边群众种菇400多亩,为菇农增收纯利300多万元。为了感谢宋强的支持和帮助,大邑县政府奖励了宋强20万元。

  2006年,宋强与福建人陈文彬在大邑县菜场镇合资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制种车间,当年就生产合格菌种80多万瓶。同时,新建了100个层架式种植蘑菇的高棚,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一亩相当于稻田蘑菇的5倍,既节约了土地,又好管理,产量高,长效使用,是较为先进的种植模式。仅此项目,大邑县政府奖励了兴鑫菌业公司发展资金50万元。2007年,大邑县的层架式高棚已发展到4000多个,年产值超亿元。

  经过几年的制种和种菇实践,宋强对菌种配方、操作模式及堆放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进,菌种的合格率由50%提高到95%,出菇率也同步上升。

  2007年,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总来眉山向宋强购买160万瓶菌种,专门请了福建省龙海市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改临来作技术鉴定。通过参观考察,?所长翘起大拇指说:“你们的制种操作模式在全国绝无仅有,制种的成功率在国内少见,菌种培养和堆放方式在全国前所未见。”如今菌种畅销云南、达州、遂宁、夹江、仁寿、青神、丹棱等10多个省、市、县,2007年制的310万瓶菌种销售一空,种植面积达7800多亩。

  打造蘑菇“第一乡”, 市场拓展到海外

  为了把复兴乡打造成东坡区蘑菇第一乡,2007年,宋强引资、借资,加上自有资金1000多万元,租用闲置的复兴粮站和青神县、丹棱县的两个厂房,加上老厂,总面积达37亩,24000多平方米。招聘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400多人务工。收购鲜蘑菇2000多吨,支付菇农资金1000多万元。到今年4月,鲜菇的收购量超过5000吨,为农民增加种菇收入2000多万元。

  复兴乡膏村党支部书记张仲良说,去年全村在宋强带动下种了218亩蘑菇,获得利润100多万元。夹江县退伍军人王万忠种了几十亩,投资30万元,本钱基本上拿回来了。“现在还有几个月的时间,肯定是赚得到钱。”

  宋强与蘑菇深加工企业和进出口贸易公司签订了6000多吨的蘑菇供货合同。通过精加工,蘑菇已出口美国、日本、巴西及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宋强的带动下,复兴乡的蘑菇种植面积已达3000多亩,东坡区的种菇面积已超过16000亩。

  宋强说:“公司将一如既往帮助农户种菇致富,今年将制种500万瓶,尽量满足菇农需求,同时加强与精加工企业和外商的合作,把农民种的蘑菇全部卖出去,为农民增收,为振兴眉山经济作出新的贡献。”宋强相信在社会各界和民政部门的关照下,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者会越来越多,退役士兵创业之路会越走越宽,我们的社会也会越来越和谐。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