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则通,不变则壅。云天化,上世纪70年代建厂投产,历经行业浮沉,依然能够跻身于中国磷复肥行业前茅,不断发挥自身积极作用,推动中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易宣刚表示,云天化作为行业代表,坚持自身改革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新增长点和新发展空间,而一切行动的落实都集中表现在一个字——“变”。
产品结构之“变”
易宣刚表示,近年来,云天化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从基础性肥料向功能性肥料研发转型。他说:“调低普通磷铵、重钙等基础性过剩产品的占比,提高功能性肥料、缓控释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等产品的比重,研发新型增效肥料,提高产品附加值是当前云天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他还指出,单一的产品结构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云天化未来将会把产品调整为金字塔的结构,分3个层级,最下端是基础肥料,中间一层是复合肥,最上面一层是具有特殊用途功能的专用肥、特种肥,逐步降低基础性肥料的产能,提高复合肥和新型肥的产能,目标是在“十三五”期末,将特种肥、专用肥等新型肥料由现在50万吨的产量提到150万吨,争取在整个化肥体系中占到20%。守住老品质,闯出新渠道,是云天化应对复杂市场的重要举措。
市场布局之“变”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化肥生产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的增加,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在化肥行业市场化的今天,企业只有转变发展策略、调整市场结构,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易宣刚表示,未来,要在产品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国内外市场的布局。 “在国内市场方面,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重新梳理企业竞争优势与劣势,主动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未来,会加大开发南方市场力度,加强云贵、华南等市场的开拓力度,逐步实现化肥市场的‘南迁’战略。针对经济作物的需求加大专用肥在南方的销售,一则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二则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在国际市场方面,加大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逐步降低对印度、美洲市场的依赖,将重心转到优势更明显的越南、缅甸、泰国等市场。”
人才培养之“变”
易宣刚指出,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营销队伍单纯的销售型人才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云天化着力进行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在“量”和“质”上双管齐下,加快补齐短板的进程。
首先是营销队伍的“本土化”建设,为了加强营销人员与客户的黏性,云天化争取在市场所在地招纳人才,为深耕市场提供“量”上的支持;其次是提高营销队伍的“服务能力”,充实营销人员的农业专业化知识,同时也通过社会化引进和从农业大学招聘等市场化手段,加大农化、特殊人才等专业型人才占比,旨在为农民提供更加专业化、高端化的服务,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云天化科技小院”。
“云天化科技小院”作为云天化股份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的农化服务机构,是集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与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推动农业发展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农化服务平台。小院专门为农户们解决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农户进行田间指导,培训农户和经销商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的理念,为农户提供最佳的施肥方案,帮助农户增产增收。
发展道路之“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已不再符合我国工业发展要求,“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近年来,云天化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方案为指导,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集团,精心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易宣刚向记者介绍,当前,云天化主要围绕推进“绿色矿山”“绿色工厂”和“绿色产品”三大绿色工程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战略,实现了矿山采选端、生产端、产品终端的绿色闭环。
其中,绿色矿山建设为云天化绿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拥有4个国家级绿色矿山,矿山复垦植被率达94%,在注重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的同时,云天化对外建设生态公园、发展都市农业,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积极构建生态矿业新体系。绿色工厂,旨在打造安全环保竞争新优势。云天化坚持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四效并举”发展理念,通过强化装置“安稳长满优”的长周期运行,持续降低能耗、物耗。精准发力废气超低超净排放、废水近零排放、清洁生产等,扼制污染源头,立志将生产制造型企业建设成为所在区域、所在园区令人瞩目的“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即开拓绿色发展新空间。近年来,云天化积极融入云南“三张牌”战略,一方面推动传统化肥产业从单一制造商向整体方案解决商和品牌农产品运营商转型;另一方面在国家政策支持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发展聚甲醛等新能源、新材料板块,作为云天化的新兴产业,盈利能力较强,为云天化的经营业绩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