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风雨兼程,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与行业一起成长,把艰辛化成一首赞歌;二十年披荆斩棘,中国磷复肥产业从弱小走向强大,把创新融入发展血脉。从杭州到青岛,今年,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迎来二十年。二十年来,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引领行业不断创新发展。
在新的时间节点,《中国农资》记者对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周竹叶进行专访,回顾了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二十年对行业所作的贡献与努力,展望了中国磷复肥产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农资》:20年来,中国磷复肥行业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
周竹叶:应该说中国磷复肥从大量进口到雄立于世界磷复肥工业之林,走过一条艰辛的发展之路。2000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当时中国的民族化肥工业还很弱小,竞争力很差。2002年我们还进口了500多万吨磷酸二铵,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而国内二铵由于没有品牌,销售非常困难,国产复合肥则刚刚起步,产量最多的企业也不到50万吨。到了2005年,我国的磷肥产量就超过了美国,2007年实现了出口量超过进口量,中国大量依靠国际市场来保障磷肥市场需求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的肥料产业发展到现在实现了质的飞跃。一是品种越来越丰富,速效、缓效、水溶及枸溶肥料,大量元素、中微量元素、有机肥、微生物肥、土壤调理剂等一应俱全。二是工艺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氮肥吨氨电耗、能耗大幅下降,磷肥工艺技术也更加多样化,我们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装备已经走出了国门。三是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单系列60万吨/年煤制合成氨、80万吨/年尿素、60万吨/年磷酸二铵、100万吨/年氯化钾装置已在国内遍地开花,单个复合肥企业的年产量超过了400万吨。四是主要化肥品种不仅能够满足国内农业生产需要,还积极参与了国际竞争,如今,磷肥的出口量已占世界贸易量的30%,而二铵的出口量已超过世界贸易量的40%。
《中国农资》记者: 20年来,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
周竹叶:的确,产销会在引领行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2000年,为应对入世可能带来的冲击,宣传国产品牌,鼓励增产磷复肥,由原国家经贸委提议,在原农业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原国家石化局的支持下,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承办了“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附展览。
20年来,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产销会从刚开始的以会带展到展会并行,从宣传国产品牌、搭建交流平台到成为产销纽带、沟通桥梁,时代要求也赋予了产销会越来越多的功能,为引领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农资》:一直以来,产销会通过展览会的形式在宣传国产品牌,强化了企业的品牌意识。20年来,展览会的规模及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周竹叶:20年来,展览会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2000年,在“第一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议”上,设置了部分小型展览,参展企业42家,展会面积600平方米。第一届42家企业中,有22家企业此后每年都参加产销会,业内也共同见证了这些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发展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参展企业外延至其他品种肥料企业、流通企业、机械制造企业,并逐步引进了部分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农产品加工等相关行业企业参会。
《中国农资》:在新形势下,中国磷复肥行业将面临哪些挑战?
周竹叶:现阶段,中国的化肥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新形势。一是生产与环境的矛盾。1980-2014年粮食总产量提高了90%,氮肥投入增加了1.8倍,环境代价则增长1倍。整个化肥行业面临着巨大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压力。二是需求与供应的矛盾。中国农业现阶段面临着劳动力缺乏、连续高强度种植导致土壤贫化等诸多困难和问题,现有的化肥品种和结构已难以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对省时、省力、省工的绿色、高效化肥需求更为迫切。三是农业与工业的矛盾。我们还面临小农经济为主、种植需求多样化的农业现实,如何化解小批量的个性化需求与工业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构建肥料制造与农户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实现标准化服务是摆在行业面前的新课题。
《中国农资》:未来,中国肥料产业发展将在哪些方面发力?
周竹叶:化肥行业未来的主要工作是要以绿色消费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资源开发强度,减少各环节投入品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构建原料、制造、产品、流通、使用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肥料体系,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绿色生产水平。二是适应现代农业需求变化,调整化肥产品结构,提升高效化、个性化和功能性产品占比。三是创新服务,推进科技手段在农业全产业链应用的全方位覆盖。四是扩大产业间合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时代,新理念。新时代,新希望。新时代,磷复肥产业已高举绿色高质量发展大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迎接更加灿烂、光辉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