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9年9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眼中的中国供销社博物馆


    “三世修得粮管所,七世修到供销社”,这句乡村俚语通俗易懂,而没有一定岁数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份供销情结的。供销社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有些地方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可它依然顽强而奇迹般地存在着。全国供销社尚存数十万个网点,那些远离农村的同学、朋友都无法理解供销社,无法理解供销社的那份社会意义,近年终有一些改观。

    几位制作人,跋山涉水,披星戴月,采写乡村故事,追寻供销事迹,寻访曾经的供销人,于是就有了《供销情缘》这部连续剧,同学、朋友都对供销社有了新的认识,每有微信探讨都将好句一转再转:“《供销情缘》承载的不仅是千万供销人的情怀和梦想,不仅是40年农村改革的创新和实践,更是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自豪感油然而生。

    日前有幸参加苏农集团党委精心组织的中国供销社博物馆红色之旅,干净整洁的大巴车缓缓驶入南京溧水区中国供销社博物馆停车场。在第一层展示区,展出的合作渊源、发展印记、改革前行、砥砺奋进、再铸辉煌5个部分,特别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恢复成立后供销系统的全新面貌,给大家了解供销文化有了一个新视角。

    文物展览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其体验性、互动性,一起坐着看露天电影,一起在教室里举手回答老师提问,自觉扮演起供销社营业员与顾客的角色……煤油灯、雪花膏、散白酒、布匹、粮票、布票、油票、交的钱在头顶的铁丝上飞来飞去等,让很多人找回了童年的记忆,也让年轻人品味了供销文化。

    作为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供销社曾经垄断了几亿农民的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你大胆想象——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几亿人的买与卖被一个商家包揽及统购统销呢?多么牛的存在!

    1965年,一部叫作《红色背篓》的电影很受欢迎,主人公原型就是北京某基层供销社分销店负责人,他和同事一改过去坐等人来的做法,用背篓送货上山,一年四季不间断。这种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精神就是供销人的背篓精神,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供销人的背篓精神一直没有丢。

    很多人停留在一张嘉奖令前,这是1979年11月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华国锋亲笔签署给石板岩供销社的。半个多世纪前,林县(现林州市)石板岩供销社的干部职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一根扁担,挑起了连接城乡的重担;一双脚板,翻山越岭,走村串乡,走出了一条服务“三农”的阳光道,扁担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供销人。

    三层参观完毕,给人的印象是博物馆基本反映了供销社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供销文化一览无余。但大家共同的疑惑也产生了,作为国内供销系统最大的博物馆为何会落户溧水某村子里?毫无疑问的是全国第一个供销合作社,哪怕是前身,也没听说过在溧水啊。随行的区供销总社领导介绍,将供销文化融入乡村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好吧,你说的有道理。

    在3600平方米的展厅,见到一些社员股票、供销社书籍、基层社有些沧桑味道的匾额,总社、外省藏品少之又少,总感觉与“中国供销社博物馆”的高规格有些距离,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需要丰富藏品,完善藏品,希望收藏到镇馆之宝,方能名副其实。

    社员食堂供应白马狮子头、东屏烧鱼、孔镇大肠等老供销味儿,能吃辣的小伙伴们可以大快朵颐,我是辣出了满头汗。不管是溧水八大碗的味道,还是蛤蜊油的味道;不管是小人书的味道,还是散装醋的味道,都有股浓浓的供销气息,中国供销社博物馆红色之旅不虚此行。

□ 坤  哥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