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张夫道:把一生献给土肥事业

《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魏 萌

    专家名片 

    张夫道,1943年生,江苏铜山县人,毕业于原南京农学院土壤农化系、原浙江农业大学研究生班、莫斯科国立农业大学放射化学教研室、生物化学教研室、莫斯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先后获前苏联化学科学副博士,生物科学博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土壤肥料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开栏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化肥生产从无到有,化肥应用从少到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稳步前进,为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推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的安定团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离不开每一位为化肥行业发展献出满腔真情的人,他们是自己梦想的筑梦人,是土肥行业的筑梦人,更是中国梦的筑梦人。值此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农资》特开辟《土肥筑梦人》专栏,记录每一位土肥人的筑梦足迹,激励行业同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上世纪60年代,当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夫道踏进中国农科院的那一天开始,他的命运就和中国土肥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这一生长期从事植物有机营养与有机肥料、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土壤生物演变及安全评价、大田作物专用缓/控释肥料技术、农用纳米材料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为我国土肥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近期,记者采访到了张夫道,这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土壤肥料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为记者讲述了他的土肥生涯。

一次学术会议决定复混肥发展未来

    1982年3月25日,这个日子清晰地刻印在张夫道的脑海里,因为他认为这一天决定了整个中国肥料行业的发展。

    这个日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这一天全国专家云集共同探讨中国肥料技术物化方向的问题。那个时候,国内专家已经注意到欧美国家农场的用肥特点,即通过氮磷钾单质肥料按比例掺混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二次加工的方法是否适合中国农业的需要还存在诸多争议。为了理清掺混肥是否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所在北京组织了“肥料二次加工学术讨论会”。

    “当时我的领导对我说,把全国有名望的专家都邀请到北京来,咱们开一个座谈会。然后我就拉了一个名单来组织这次会议。当时张乃凤等老一辈的土肥专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复混肥这个名字也是张乃凤先生定的。”张夫道说。

    在张夫道等人的精心组织下,在1982年3月25日这一天,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南京土壤所、浙江农大等单位的专家云集一堂共同参加“肥料二次加工学术讨论会”,会议形成了会议纪要并报送原化工部与原农业部。张夫道说:“会上对是否发展复混肥的争议很大,一种声音是坚决支持,一种是坚决反对。原化工部是支持发展复混肥的,因为这可以让施肥更科学。但是,原农业部反对,他们主要考虑到复混肥是二次加工产品,会增加成本,产品的市场价格会相应上涨,农民购肥成本会增加。”虽然争议很多,但是发展复混肥最终还是得到了原化工部的大力支持,并得以推广。

    当时,复混肥的造粒问题还没有解决,上海化工院对此做了大量工作。张夫道说:“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生产的设备问题,上海化工院专门建立了一个复混肥设备厂,从小到大一个一个做实验,圆盘造粒、转鼓造粒、蒸汽造粒、料浆造粒等一系列的工艺都被研发出来,这大大推动了复混肥在我国的发展。”

平台建设为土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在中国农科院从事土壤肥料的工作中,张夫道认为平台的建设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1987年,我们土肥所组建的‘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项目立项,1990年正式在全国9个基地的9个土壤类型上开展。我1995年接管这个项目,一直管到2005年。”

    这个监测基地网不仅有氮、磷、钾各单质肥处理,还有氮磷处理、磷钾处理、氮磷钾处理、氮磷钾加有机肥处理、氮磷钾加秸秆处理,处理比较全,而且代表了我国基本的土壤类型。

    从1990年至今,这9个基地的处理始终在持续,并持续为土壤研究提供数据。“这种试验在短期内很难看到变化,但是长时间的监测发现土壤的理化性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基地的生态指标都在发生变化。一个是杂草种类发生了变化;二是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都有变化。我们通过这些变化可以改良土壤,同时对肥料的配比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

    科研也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但日有所长。基地的建设在一年又一年的重复中坚持着,但是在单调的重复中,张夫道和他的同事们不断地发现土壤状况的变化,并把这些变化变成一个又一个数据,为科研提供支撑。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经过30余年的坚持,浸染了一代又一代土肥人的心血,正是他们默默地付出,才在细微之处不断推动着我国土肥技术的发展。

提出有机肥料作用机理

    有机肥料除了提供给植物营养物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改良土壤。在前苏联攻读生物科学博士期间,张夫道采用14C标记作物秸秆和15N-标记兔粪,对土壤腐殖质更新过程、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形成过程和腐殖质氮素化合物的组成及转化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腐殖质氮素化合物的组成及转化”研究中,他发现:土壤腐殖质中的氮素化合物全部是芳香族化合物,不被酸水解,土壤界称为未水解残渣氮。根据它们的分子结构,他将腐殖质氮划分为杂环化合物氮、非苯系化合物氮和苯系化合物氮,建立了一套提取和检测方法。在土壤腐殖质中,杂环化合物氮首先形成,逐渐转化为非苯系化合物氮,最终形成苯系化合物氮,苯系化合物氮是土壤腐殖质最核心的氮化合物。为支持这一观点,他还对欧洲30个70年以上的长期田间肥料定位试验耕层土壤进行了检测,发现杂环化合物氮比例减少,非苯系和苯系化合物氮比例增加。至此,张夫道破解了自土壤学科建立以来一直困扰各国土壤学家的“未水解残渣氮”,即腐殖质氮组成的谜团。

    从理论到实践,张夫道阐释了一位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他热爱土肥事业并为之努力一生。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