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9年5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从坑塘到耕地

□ 郭兆熊

    由于工作原因,笔者经常打开Google地图,定位土壤相关项目的位置,在很多农村甚至小县城,居民居住地之间会夹杂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坑塘。有时也会亲眼见到一些漂浮着各种垃圾的沟渠坑塘,这些坑塘多用于农民自己用小型潜水泵抽取沟渠污水灌溉农田。在我国农田污染中,由于灌溉形成的污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这些沟渠污水,临近农田,农户只需要花费少量电费便可以浇地,灌溉成本较低。农户也不清楚水体里有哪些污染物,污染浓度多高,反正浇地省钱就是硬道理。这些散落在农村各个角落的坑塘,不仅夏季臭气熏天、滋生蚊虫,还对农村儿童形成安全隐患,更潜在的危害是它的存在,威胁着周边的土壤安全。另外农村坑塘多数是自然土坑,没有防渗,污水中一些污染物将会随着水流的下渗到土壤中,形成污染。

    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水量逐年增加,对于农村中吸收生活污水的坑塘治理,不仅要快速实现水质达标,更要考虑以后生活污水排入后的及时自净能力的提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坑塘治理成了头等大事,也成了乡村振兴要求的生态宜居的具体工作之一。为了让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村坑塘治理必须考虑短期效果和长期净化能力,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方面综合技术实现坑塘环境的持续改善,或者把农村坑塘串通起来,利用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微生物等综合手段,打造农村坑塘湿地,建成现代化农村湿地公园,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以优美的环境带动乡村旅游,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通过农村坑塘治理,使得我们的耕地不再受污水灌溉的污染,保护18亿亩耕地,不仅仅是耕地数量的保障,更要考虑耕地质量,耕地安全的保障。耕地才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