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3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巴彦淖尔: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破局盐碱地改良难题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拥有1100万亩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但由于利用不合理,特别是每年引黄灌溉有140万吨左右盐分滞留,形成了484万亩的盐碱化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5.1%),严重制约了农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据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副市长杨振刚介绍,为了改良盐碱地,巴彦淖尔市政府以“六大产业”先行布局为方向(粮油、肉乳绒、果蔬、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以“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园区示范、科技支撑、多元筹资、产业融合”的路子。

    坚持园区示范。在五原县启动实施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区位于隆兴昌镇,涉及3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1209户、41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93人),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包括农田配套工程、盐碱地改良工程、技术展示工程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坚持科技支撑。对轻度盐碱地,采用脱硫石膏治碱、掺沙降容、增肥壮苗、施用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模式;对于中度盐碱地,采用上膜下秸技术,即“上抑、下隔、中改”,盐碱地中用切碎的秸秆翻埋平铺至地下30-40厘米深处,形成秸秆隔盐层,地表再覆盖地膜,实现控盐抑盐,配合“五位一体”模式推进;对于偏重度盐碱地,采用“暗管排盐”工程,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走”的水盐运动规律,将土壤盐分充分溶解后渗入地下水体通过管道排走,达到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控制地下水位目的,配合“五位一体”模式推进;通过改良工程,耕地质量普遍提高2个等级进入产量稳定期,亩均增收780元以上,较改良前翻一番。

    坚持多元筹资。全面推行“五个一点”的市场化、项目化筹资模式。依托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通过转包、出租及入股等方式,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带动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同时,依托市县农业融资平台,探索建立政府投资基金、PPP等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坚持产业融合。把盐碱地改良与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相结合;把盐碱地改良与“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相结合。杨振刚欣慰地说:“2018年,巴彦淖尔市成功创建的‘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代表着产品高端、有机健康,面世半年就荣登2018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亚军。我们把‘天赋河套’品牌作为盐碱地改良、农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与中标院合作建设标准化实验室,通过国家实验室能力认可,出具数据国际互认,在项目区培育标准化生态牧场31个,发展田园综合体56万亩。把盐碱地改良与全域乡村旅游相结合,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100个等工程,因地制宜建设农家乐、采摘园、特色养殖园等项目,建成绿色生态旅游观光小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