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记者遇到了一位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就是阜阳金满地生态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子亚。1990年,他放弃粮食局的“铁饭碗”,下海经商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2012年,他又响应当地政府回乡创业的号召,创办了金满地公司,就此与农业结缘。
从“断壁残垣”到“凤凰涅槃”
2018年年初的那场雪灾,令沈子亚记忆犹新。暴雪对金满地公司的数百亩大棚和苗木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直接损失超过千万元。沈子亚告诉记者,虽然投保了农业保险,但保险公司只部分赔付直接物化损失,且赔付额度较低,对救灾和恢复生产来说杯水车薪。
面对满目的断壁残垣,沈子亚一度陷入绝望。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金满地公司获得了新的农业贷款担保,通过金融输血,顺利地度过了难关。如今,一座座崭新的大棚从废墟中“生长”出来。沈子亚坦言,农业尤其是规模农业的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回报低,一旦遇到天灾,后果不堪设想,希望政府能在农业保险方面给予更大的支持,由“保成本”向“保收益”过渡。
从“一粮独大”到“百业兴旺”
经过多年的摸索,沈子亚发现,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逐步扩大,农业生产的风险也直线上升。“过去,大家将流转来的土地种粮食,结果包得地越多,赔得就越多。”沈子亚感慨说,“现在,就算种上果树和蔬菜,遇上市场不景气,也还是会赔钱。”他深刻地意识到,不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思路,规模化经营最终会走上一条死路。
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所带动的贫困户就业规模也日益增大。“一想到这些农民工期待的眼神,我每天就充满了干劲。”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沈子亚敢于尝鲜,一方面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先进的智能水肥管理设备,不断夯实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坚持农业优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业与休闲旅游、电商、科教、观光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逐渐走出一条从“一粮独大”到“百业兴旺”的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从“标准生产”到“品牌运作”
酒香也怕巷子深。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沈子亚和他的团队在农作物种植管理方面,成功摸索出一条以标准化生产保障产品品质的路子。有了好的产品,如何将它们卖出去,又成了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沈子亚积极与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进行联动,向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并与知名电商平台合作,通过品牌化运作,成功将“金满地”系列农产品打开了销路。
如今,沈子亚又全身心投入到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从源头监控,实现由生产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因为在他看来,质量是品牌的底气,而品牌则是打开农业增值之门的“敲门砖”。
记者手记
找准方向 农业遍地是金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成为风口的今天,大批农资企业投身农服领域,很多甚至“越俎代庖”,直接包地、种地。作为一种产业,农业也是要追求效益的。而在粮食价格偏低、农产品价格“过山车”的客观背景下,许多盲目跟风的农资企业很难跳出“包得越多,赔得越多”的陷阱,花样百出的农服模式最终也往往走回“借着服务卖农资”的老路。同样是做农业综合体,冀康与金满地在具体的实践上取得了异曲同工的成效。事实上,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国家背书下,农资企业只要打破原有的经营和服务模式,立足优势,找准方向,因企施策,最终一定会解锁属于自己的农业增值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