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通过连续2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查,首次发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分散化、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大市场和国际化的需求,土地流转的速度和程度关系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报告建议通过土地流转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的发展质量。
据测算,当前我国约有27.28%的耕地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含合作社)经营。截至2017年调查时,受访龙头企业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783.19亩。其中,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177.30亩,专业大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为102.13亩,而普通农户平均经营的耕地面积仅为7.53亩。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相较普通农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土地规模更大,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当前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体。
据了解,本次调查历时2年,通过调研搜集全国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潜力、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发展前景、农业信息化等各方面信息,首次通过样本数据描绘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整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