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8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水源地环境整治已完成三成
生态环境部:农业面源污染持久攻坚


    本报讯  今年长江经济带县级、其他地区地市级水源地要完成清理整治任务,共涉及1586个水源地的3991个环境问题。截至6月底,各地已完成1234个问题整治,完成比例为31%。  在生态环境部日前举行的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视频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介绍了这一情况。水源地保护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标志性战役之一,要求全面排查和整治县级及以上城市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问题,长江经济带于2018年底前、其他地区于2019年底前完成。  他介绍,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全面排查了县级及以上地表水型饮用水源地2466个,发现环境问题6426个,需要分两年来完成整治。这些问题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存在生活污染源、工业企业、农业面源污染、旅游餐饮污染、交通穿越等建设项目。  对于今年的整治任务,截至6月底,各地已完成1234个问题整治,完成比例为31%。当前整治任务量较重的地方分别为广东、山东、云南、陕西、广西。  翟青指出,目前水源地清理整治工作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2018年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山西省晋中市等地直至专项督查组进驻时,还尚未制定出台整治方案;有地方为应对督查临时赶制整治方案,方案可操作性不强。  同时,全国尚有497个问题未开展实质性工作,整治进展为“0”。其中,陕西、山东、广东三省零进展问题最多,分别有183个、141个、102个。此外,全国有137个饮用水水源地仍未划定保护区。  他表示,生态环境部今年要开展两轮专项督查,目前第一轮已结束,发现了不少清单外问题。第二轮督查将一并把清单外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督查重点,如发现问题仍没有实质性进展或不能按期完成,将严肃追究责任。

    化肥药剂使用过多带来的土壤、溪流污染;畜禽养殖粗放管理带来的废弃物污染;地膜高使用率低回收率带来的“白色污染”;农作物秸秆堆积焚烧带来的空气、水、土环境破坏等等,均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阻碍。

    近期,《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相继出台,进一步夯实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基础。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借力技改、重视变革,这些要点被突出地淋漓尽致。

    技术的革新给农业带来的变化有目共睹的,机械化普及,亩产量提升,当然不仅限于此。农业漫灌作业的改变,是高效利用水资源的重要缩影;化肥使用量减少得益于有机肥制造和生产;杀虫剂、农药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更是物理杀虫技术以及改良抗虫性作物研发带来的可喜变化。

    诸如此类,农业生产体系的改变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求的必然解决方案,也强有力推进了农业面源污染预防和整治。

    自2015年打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来,不可否认我国取得了突出成就。公开数据显示,全国化肥使用量提前3年完成零增长目标,农药更是连续3年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2%,地膜新国家标准正发光发热。

    当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型系统性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会不断遇到难题,也需要反复解决难题,重要的是形成良性互动和科学闭环。技术上、制度上、资本上或者监测水平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