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家环保督查力度的不断加大,众多的农药、化肥生产企业开始着手从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流程、科学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而早日搬迁入驻统一规划的化工园区则成为很多企业的首选。一时间,全国各大化工园区可谓是“一票难求”。目前,已经入驻各大化工园区的农药、化肥企业不在少数。值得一提的是,化工园区的科学规划和细节管理将对未来企业发展带来最直接的影响。
化工园区化大势所趋
“农药行业走园区化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农药企业应根据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做好搬迁入园。”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会长孙叔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引导农药生产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回收率、减少污染物产生、开发“三废”治理技术设备等,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将是农药行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做大做强中国农药,必须从鼓励和引导农药企业入园抓起,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整体水平,既有利于全行业“三废”的综合治理,有利于企业发展与技术升级,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行业整合重组,更有利于政府强化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
01 腾笼换鸟,化工园区释放“集群效应”
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了解到,“十三五”以来,我国化工园区建设掀起了又一个高潮,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601家。其中,国家级61家,省级315家,地市级225家。
对此,一些业内专家纷纷表示,我国化工品种类纷繁,园区化是加速淘汰化工落后产能的有效手段,未来化工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
“当前环保安全压力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较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全国化工形势面临产能过剩、政策从严、市场波动、转型加速的现实。化工产业园区的发展对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认为,化工园区通过形成产业集群,可发挥集群效应,从而促进企业提升效益,做大做强。一是可使企业免去巨额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方便运作、降低成本;二是在新技术和管理方面易于就近交流推广,提高整体水平;三是可充分发挥土地、资金、水、电、气、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四是园区可对污水等“三废”进行统一综合治理或循环利用,促进园区和整个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药企业进园区是政府多年来一直不懈倡导的,无论是从产业布局还是产业结构来说,都对农药产业自身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利好。”中国农药工业协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曹承宇在接受《中国农资》记者采访时表示,农药企业入驻化工园区是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寻求绿色发展的新突破。首先,化工园区可以为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集中优化处理,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环保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次,通过园区深度处理后的污染物,能够重新被赋予新的功用价值;最后,将化工园区各企业连成一个整体,通过组织协调进行资源整合,最终实现综合利用的目的。“农药企业入驻化工园区是农药产业发展的新拐点,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也是告别野蛮增长、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力支撑。”曹承宇说。
02 化工园区“遍地开花”, 突出“特色”是关键
据了解,虽然我国化工企业已呈现出向各种化工园区集聚发展的态势,兴起了一股化工园区的开发热潮。各地争先恐后地建设化工园区,抢占化工产业新一轮结构调整。然而,随着目前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等理念的提出,我国的化工园区也呈现出很多不足。
据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一是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从全国来看,化工园区的布局和建设缺乏宏观的引导和信息服务,出现了定位不明、盲目布点、重复建设现象,出现了“遍地开花”,大有一哄而上之势;二是产业结构趋同。虽然我国的化工园区生成方式有多种,但缺乏产业特色和区域分工,不利形成产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销售对象一旦发生一点变化,不仅影响企业自身,还会影响原料生产企业,市场风险巨大,更不能适应上、下游产品一体化发展的产业发展趋势,集聚效应、规模效应也无从谈起;三是化工园区审批门槛抬高。关停化工企业是大环境所致,无法改变,对化工企业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招商门槛过高,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设立了严格的环境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低产出、高排放的企业绝对禁止入园,同时对原有污染较重的小化工厂分批淘汰。因环保要求未达标而被拒之门外的工业企业不占少数;四是创新能力弱,难以持续发展。我国化学工业散布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企业所需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都不充足,风险投资机制又不健全,因此研究与开发的能力较低,以至于产业界对科研与创新投入之少且呈下降趋势,是我国当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面临的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
今年4月,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发布《中国化工园区在“十三五”环保政策下的发展报告》。报告指出,随着环保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推进,各省化工企业的入园率将不断提升,未来各化工园区的发展特点将越来越明显。从区域来看,各区域化工园区经济指标的差异将越来越大,新一轮的环保治理将由完全成熟的园区趋向成熟的发展中园区和欠成熟的园区蔓延,从地域上呈现由我国的东部,继续向我国的北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蔓延。此外,未来各园区的产业特色将更加突出,将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出现。从单个园区来看,各园区将围绕着自己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来发展,同时,将鼓励和吸引环境友好型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高科技的产业;对于部分高污染的行业,将继续集中到园区发展,且园区的环保治理将更加严格。
“对于化工企业而言,‘退城进园’是最佳选择,但化工园区也有待整顿、加强和完善。”夏英彪介绍说,安徽省国家及省级化工园区不多,大部分为市、县化工集中区(个别乡镇也有集中区),距国家要求差距尚大。随着国家政策和对化工园区的从严要求,建议政府和园区管委会在考虑建设规模、项目、布局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和安全空间,相互配套的一些硬件设施等。另外还要考虑到国情、省情和当地与企业的实际,企业既能搬得动,又能进得起,这样对园区建设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