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国农资传媒独家调查——
水肥一体化的春天离我们还有多远?
◎发展不均衡 ◎技术不匹配 ◎市场不规范 ◎ 终端不买账
□ 《中国农资》记者 魏 萌 韩 玮 李昕宇

    近日,《中国农资》记者团队在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西藏、新疆等多个省、自治区走访调研时发现,被称为中国农业一号技术的“水肥一体化”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虽取得一定成就,但也集中暴露出地域发展水平不平衡、相关系统不匹配、市场不规范、农民不买账等问题。在许多大棚经作区,节水灌溉设备大面积“撂荒”,大水漫灌施肥导致严重的污染、浪费等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某些地区的水肥一体化建设甚至沦为“面子工程”,并面临被边缘化的厄运。“路漫漫其修远”,作为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技术之一,水肥一体化的“春天”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对相关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以及种植户进行了采访。

理想与现实脱节,“剃头挑子一头热”

    在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之后,农资企业逐渐发现,以往只要坚持做正确的事,就能赢得市场;而如今,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还要以能被终端认可和接受的方式去做,才能赢得口碑。面对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现实,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无疑是一件再正确不过的事情,但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下,“形式大于内容”的“野蛮生长”,以及配套要素间的失调,导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落地的过程中与现实脱节,并未得到终端用户的普遍认可,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不均衡:水肥一体化地域发展参差不齐

    近年来,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国的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仅2010年—2017年便达到8000多万亩,并以年均1000万亩以上的速度持续增加。按照原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将达到1.5亿亩。从推广区域和作物品种上来看,水肥一体化技术最先从华北、东北、西北等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开始推广,随后向南方经作区逐步推广。其中,在一年一作地区主要应用在新疆的棉花、内蒙古和甘肃的马铃薯、东北的玉米;在一年两作地区,设施蔬菜、果树、花卉等经济作物上应用较多。

    据了解,目前,新疆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3000多万亩;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计划发展3800万亩。此外,云南、海南、广西、陕西、青海、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也在加大推广力度。在此过程中,不同生态类型和作物栽培区域,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形成了不同的水肥一体化应用模式。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杜森将其概括为六大区域六种模式:东北玉米、马铃薯滴灌水肥一体化;西北棉花、玉米、马铃薯、果菜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华北小麦、玉米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西南玉米、马铃薯、果菜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设施农业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果茶园喷滴灌水肥一体化。

    总体来说,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和发展并不均衡,其中,新疆、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情况较好,而在以大棚为代表的北方经作区和以果树为代表的南方经作区,却存在设备闲置的情况。对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树清表示,虽然国家在基础设施层面投入巨大,但从水肥一体化的实际应用率上来看却并不高。以美国和以色列为例,其灌溉农业中25%的玉米、60%的马铃薯、33%的果树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以色列的综合应用率则达到了90%以上。反观国内,按照9亿亩灌溉面积计算,水肥一体化应用比例只有3%。

    “不仅应用率不足,发展也并不均衡。目前呈现为瓜果蔬菜等经作和设施农业应用较多,大田作物区应用较少,且大多数地区的水肥设备和技术较为落后,使该项技术在节水节肥、提质增效方面的功能大打折扣。”张树清表示。地域性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水肥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

不匹配:设备、产品、技术、营销各自为战

    当前,政府及相关企业普遍存在“重设备、轻技术,重产品、轻服务”的现象。水肥一体化需要灌溉设备、水溶肥料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服务有机结合,但目前一些地区只注重灌溉工程建设和设备配备,且设备仅用于农田灌溉,没有将水、肥结合起来,因而未能真正地实现水肥一体化。

    记者在山东寿光、江苏徐州等地的大棚蔬菜区走访时发现,当地政府虽然为种植户铺设了节水灌溉管网,但使用情况却不容乐观。据徐州某蔬菜种植大户介绍,这些管网建好后几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对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农化专家张海平分析说,在设备、技术、产品等诸多方面,水肥一体化的推广都存在脱节和不匹配的情况。政府铺设的管网“千篇一律”,没有综合考虑当地的农业生产环境,同时也没有匹配的水溶肥产品和配套技术,在后续的服务支持方面也较为滞后。由于水质、肥料及设备品质参差不齐,设备灌溉用水成本较高,操作繁琐且无人指导等问题,农民大多对免费安装的水肥设备弃而不用。

    水溶肥产品和喷滴灌设备是水肥一体化发展的两大关键领域,但两者间的脱节制约了水溶肥的施用效果和长期发展。耐特菲姆亚太区总裁狄仕文表示,过去几年,中国在水肥一体化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但更多的是着眼于喷灌、滴灌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受水溶肥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行业发展不够完善的影响,这些农业灌溉系统的品质普遍不高,很难达到水肥一体化的要求,用肥过量、养分流失、面源污染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很多设备就成了摆设,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观的节水节肥省工功效均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限制水肥一体化发展的不仅是技术和产品,还有服务的视角和方式。深圳溉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月茹认为,节水灌溉设施与水溶肥发展脱节、资金密集型行业产业链资金流动性不足和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是水肥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三大困局。如果不能解决上述问题,即便拥有高效的产品和先进的设备、理念,在终端环节的落地上也有诸多困难。

    总之,对于这项综合技术缺少系统全面的研究,多种要素的不匹配,导致政府只管投资建设备,设备企业不知道肥料怎么用,肥料企业不知道如何管理设备,大家各自为战,效果体现不出来,农户不认可,最终使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发展陷入了瓶颈。

不规范:准入门槛低导致伪劣品横行

    作为水肥一体化核心要素之一,水溶肥在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挑战。由于准入门槛低,加上相关标准的不健全和市场监管的不到位,导致国内水溶肥品质参差不齐,市场长期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河北萌帮水溶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总监于海阔表示,随着水溶肥产业的火热,众多企业纷纷推出相关产品,由于企业对价格和品质的定位不同,不同原料的选用导致产品价格产生差异。在此情况下,一些企业为增加利润以次充好或生产低质伪劣产品,使种植户花高价反而收低效,从而造成对水溶肥怀疑和抗拒心理,影响行业的长远发展。

    于海阔介绍,目前水溶肥产品的出厂价格主要分为三档,进口产品多在12000-13000元/吨,国内产品多在5000-10000元/吨,新疆、内蒙古、东北地区的价格在3000-5000元/吨。其中,新疆等地的水溶肥产品价格之所以低,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当地种植所需产品元素相对单一,产品的成本较低;二是由于规模化农业的发展,需求量较大,许多经销商采用“薄利多销”的模式;三是个别商家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拉低市场价格的同时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受到高利润的诱惑,各类企业进军水溶肥市场,国内的大多数水溶肥生产企业并不具备技术积累,产品品质堪忧,且大多以肥料的水溶性这一片面的指标来夸大宣传,不重视技术与服务支持,导致农民在施用了价格较高的水溶肥产品后,发现效果与传统复合肥无异,甚至还达不到传统施肥的效果。与传统单质和复合肥相比,高端和功能型的水溶肥概念五花八门,农民很难根据经验分辨良莠,因此这一领域也成为坑农害农的“重灾区”。

    除了肥效的不同之外,在水、肥的配合方面,水溶肥的品质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江曙表示,水溶肥品质不佳,容易对灌溉管网造成伤害。由于形成沉淀,导致滴灌后的养分有缺失,造成原本设计好的含量下降,肥效不明显。此外,滴灌设备不光因低价劣质水溶肥产品堵眼,水垢、青苔等都很容易造成堵眼。

 (下转4版)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