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盐湖”的开发史就是中国钾肥工业的创业史。自“青海钾肥厂”成立,到改写中国钾肥发展的“零”历史,到产能、产量双双突破百万吨大关,企业从整改组建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再到成功上市,“青海盐湖”实现了资本、技术、民生的科学、有机结合与发展,企业的生产能力、经营业绩大幅提高。在中国钾盐发展进程中,“盐湖人”时刻紧跟时代步伐、紧扣发展脉搏,抒写了中国钾肥工业的辉煌发展史,并让中国从此雄踞世界钾肥一隅。
如果说,从1958年到2000年是“盐湖人”与自然条件抗争、实现自我极限突破的重要阶段,那么2000年到2012年则是“盐湖人”用智慧实现自我挑战,并成功实现飞跃的第二次突破阶段。从“青海盐湖”的发展人们可以看出,中国钾肥工业的每一次提升,不仅凝聚着盐湖建设者的辛勤汗水,更融入了“盐湖人”的创新智慧。
势如破竹 实现大工业化生产
纵观“青海盐湖”的每一次飞跃,都与时代同步,中国工业发展迫切需要“青海盐湖”跟上建设步伐,或者说,“青海盐湖”每一次发展都紧扣工业发展和国力提升的时代脉搏。
2000年-2012年,是盐湖集团实现大工业化生产阶段。2000年,国家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被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首批十大项目之一。盐湖集团审时度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发展机遇,充分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依托企业自身的优势,确立了“西部大开发,盐湖大发展”的集团发展思路,以做强做大钾肥产业为目标,积极规划了“打造国内最大钾肥生产基地”的蓝图。2000年10月12日,钾肥公司投资500万元的形象工程落成,标志着盐湖集团精神文明建设又取得一项重要成果。令人感叹的同时,2002年6月30日国家西部大开发首批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的“青海100万吨钾肥项目”开工建设,并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建成试车。
或许是“盐湖人”的付出到了收获时节,此后“青海盐湖”的发展势如破竹,90万吨、105.8万吨——自2004年试生产完成55万吨之后,产能和产量几乎每年上升一个新台阶。得益于青海百万吨钾肥项目的建成试生产,2004年全集团完成氯化钾产量109万吨,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中国钾肥“破百”的记录标志着中国人从此不用再受制于钾肥国际寡头的钳制,从此在钾肥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2008年,盐湖集团钾肥产量又再次突破200万吨,年生产氯化钾216.95万吨。盐湖集团钾肥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世界排名升至第四位,实现了盐湖集团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使察尔汗盐湖资源的开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此,盐湖钾肥产量先后突破200万吨、230万吨大关,其产量在我国氯化钾总产量中一直占绝对优势,达到50%以上,占国内整个消费市场的30%以上。与此同时,中国这个贫钾国家占据的世界排名,使中国从此在国际钾肥市场上掌握了贸易主动权、在中国钾肥谈判中拥有了话语权。
紧跟时代
向绿色发展转变
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是“青海盐湖”永恒的发展主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盐湖人”发展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2005年10月,盐湖集团被海西州确定为全国第一批13个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之一——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领头羊。盐湖集团综合利用一期项目于2005年9月24日开工,二期项目于2007年6月21日开工,总投资100多亿元。盐湖集团第二个百万吨钾肥项目也于2010年全面启动。
同时,“青海盐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随着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快步稳健发展,生产建设也进入了肥化结合、全面建设大型化工产业基地的大开发阶段。特别是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一、二期工程及金属镁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工程的相继开工建设,使“青海盐湖”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绿色发展转化,不仅建成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和盐化工两个基地,并形成了以钾盐产业群为龙头,带动镁盐产业群、气盐产业群、钠盐产业群、锂盐产业群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盐湖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为青海省实施富民强省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注入了新的强大活力。
2010年12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批复“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4月,“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盐湖股份公司”)。
不言而喻,青海盐湖又开始了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拓宽发展之路的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