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8年4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20年,水肥一体化面积将发展到1.5亿亩,新增8000万亩
我国水肥一体化发展与前景展望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 杜 森

    从目前看,我国水肥一体化的发展十分迅速,已经从设施走向大田、从西北走向全国、从经济作物发展到粮食作物、从贵族技术发展到平民应用。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面积将发展到1.5亿亩。

绿色发展离不开水肥应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从事农业生产,保证粮食安全,是我们农业工作者,同时也我们从事农业行业相关工作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发展新目标,即在保证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的同时,还要进行绿色发展,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国务院也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而对于我们来说,绿色发展主要是处理资源与环境的问题,这就离不开而水和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是我国较为紧缺的资源之一,同时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品,因而关于水的问题,是关系着整个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目前,我国水资源仍存在数量不足仅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6%、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稀少等问题,然而东北、西北、华北均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局面。而且,随着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的范围的扩大,农业用水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水资源缺口进一步加大。此外,旱灾频发、超采严重、浪费严重、生产力低等情况都是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

    在肥料的应用上,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化肥的大规模使用,我国粮食的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由于盲目和过度的使用,目前化肥施用过量和肥料配比不合理等也成了困扰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化肥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必要性,然而,有机肥完全替代化肥存在不现实的矛盾。

控水减肥顺应新目标

    正是因为农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因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了“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缓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不断增创农业发展新优势。”农业部也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一控”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两减”即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三基本”指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这两年,农业的基本工作主要就是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展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特别是从控水和减肥两个方面,离不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这需要我们在减肥控肥中提高效率和效益。而水肥一体化正是控水减肥关键途径。

    水肥一体化从广义上讲是对农田水分和养分进行综合调控和一体化管理,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实现水肥耦合,全面提升农田水肥利用效率。从狭义上讲,水肥一体化就是利用管道灌溉系统,将肥料溶解在水中,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农业技术。

水肥一体化对施肥

提出高要求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水肥关系实现了从浇地到浇庄稼、从土壤施肥到作物施肥、从渠道输水到管道输水、从水肥分开到水肥一体四个方面的转变,达到了直供根区减少浪费、少量多次均匀持续、后期供应利于高产、肥随水走高效吸收、自动控制省工省力等多方面的效果。为此,农业部印发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通知,《推进水肥一体化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水肥一体化面积将发展到1.5亿亩,新增8000万亩”的任务目标。

    从目前看,我国水肥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然而,水肥一体化作为节水节肥新技术,其发展对施肥的设施和肥料的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备设施上,需要水源条件的持续、多用途,滴灌设备的简便、抗堵、机械化,喷灌设备的轻简、均匀、全覆盖,施肥设备的精准、方便,水分监测的自动化、信息化。在肥料施用上则要求肥料具有水溶性好、溶解速度快、与灌溉水相互作用小、腐蚀性小、配方合理、价格适中等多重特性。

    尤其是具备液态速溶、配方灵活、均匀方便、成本低、节能减排优势的液体肥料,特别适合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我们支持并鼓励使用液体肥料在水肥一体化技术中的应用。但“肥料好还需要应用好”,发展液体肥料必须做好紧密结合水肥一体化、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试验示范评价、构建水肥一体施肥体系、强化相关指导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我们相信,将来液体肥料在水肥一体化技术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