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4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雷应国:农资梦托起农业新希望

□《中国农资》记者 魏 萌

雷应国 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供销社主任

    推荐理由

    ·帮助农民改变落后生产方式,提高作物品质,打通流通渠道。

    ·土地流转后形成“农田航母”,走“农资销售+规模化种植水稻”的产业链突围之路。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带领帮扶当地农民走向科学种植,带动农民致富。

    以前,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的低洼田被村民称为“吊业田”,“十年九涝,三年两不收”曾是当地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那时,由于农业生产都是采取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生产效率较低,村民们即便辛勤劳作,也只能维持温饱。

农资之困:转型迫在眉睫

    雷应国从市供销社职工学校毕业后,一直经营农资生意。由于对肥料和农产品市场把握精准,再加上服务到位,他在农资销售方面连年取得新突破。然而,当地农业生产碎片化和粗放式的管理,使农民的劳动产出不成正比,种粮积极性日益衰退。粮食产量和品质上不去,农民种粮收入低迷,农资生意也越来越难干。

    经过实地调研,雷应国发现,受地理地貌和气候影响,当地多以低洼地为代表的中低产田,且地块较为破碎,难以集中管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村,看到那里的农田实行田园化管理、机械化耕种。被眼前现代化的田园景观所震撼,雷应国回到家就萌生了把江浙模式带回家乡的念头。

土地流转:打造“农田航母”

    2006年,雷应国承租了210亩水田,走上“农资销售+规模化种植水稻”的产业链突围之路。

    之后的几年,雷应国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现代化耕作水平也越来越高,从耕种到收割、烘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目前,他已承租水田3480亩,涉及附近3个乡镇,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雷应国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引进先进的种植管理经验和科学的施肥喷药技术。近年来,他先后引进推广新农药品种4个、优质水稻新品种5个。在技术上,请省农科院、市农业局的专家,进行土壤改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工厂化育秧,专业化防治等技术措施,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设施和装备方面,陆续配备了插秧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多种类农业机械48台套。同时,还先后建成58个育秧大棚,并投资150万元在龙山村修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储粮仓和晒谷场,不仅解决自身收晒问题,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良好的粮食晒场。

    在雷应国的不懈努力下,曾经那些水源保障低、肥力差、交通不便的中低产田,已变身为单产达到450公斤/亩,部分达到700公斤/亩的高产田,成为丰城市粮食高产示范区,年收获稻谷400余万公斤,总产值达420万元,纯收入超过100万元。为了铸造品牌,他还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全力打造富硒生态大米品牌——“雷应国大米”“雷代表大米”,主攻高端富硒大米市场。同时,围绕粮食产业发展,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重点在农资供应、生产服务、稻米深加工等方面做大做深,建设省内一流的富硒稻米产业园。

社会责任:带动农民致富

    在雷应国的影响下,秀市镇发展了4 户种粮大户,最大的承包面积700多亩。2009年5月,雷应国还组织周边乡镇61户种粮大户,成立了丰城最大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秀市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该合作社理事长,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2009年7月,雷应国组织成立了丰城市唯一一家系统性专业化机防服务队,该服务队2010年被评为省“十佳专业防治组织”。

    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雷应国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向困难农户免费发放优质水稻种子,带领帮扶当地620多户农民走向科学种植,其所成立的合作社为附近村庄提供了近2000个就业岗位,为每户年增收近3000元。他告诉记者,力争用3年-5年的时间,打造优质粮食、水产、水禽生产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地,建成高效种养示范中心、农产品加工中心、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为祖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