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不清的坚果、水果、蔬菜品种价格从天价走向深渊,甚至无人收购。到底是好是坏呢?从农民角度看,似乎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导致这些“特色”农产品价格急剧下滑的原因,大多数是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猛增、供大于求导致的;也有一些品种是因为某些负面的报道,导致瞬间没有市场,烂掉也没人收购。
只要某种产品价格较高,种植、养殖利润可观,就一定会出现大面积的引种、扩种、扩养,有谁考虑过未来的市场呢?还有的是只要能够暂时销售自己的种苗,哪还管未来价格如何?如果说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发展一县一品的话,这种生产过剩的事情是不应该出现的。问题是大家看到某县特色产品利润可观,盲目引入,不计后果,随着生产技术的掌握,丰产不丰收。
从市场规律看,不管是工业品,还是农产品,逐步的薄利才是产业成熟的标志,如果长时间保持暴利,不让别人模仿也是不可能的。就像几年前的复混肥行业,一方面大家喊着企业不挣钱,另一方面企业又在迅速地扩建,同时还有新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不挣钱谁还投资呢?
随着最后两年的扶贫攻坚,相信更多的贫困县在产业扶贫上,也会学习他们认为利润不错的种、养模式,引入利润较高的农牧产品。如果引入产业之前,没有深入思考未来的市场需求,不考虑产业下游的发展,恐怕随着扶贫的开展,又将造就一批大起大落的农产品事件。
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我们的蔬菜供应充足,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讲,生活成本将有所下降,种植面积快速增加,种植技术的提升,提升的是产量,如何提升相关品质,更需要思考,更需要提前布局。
从市场发展看,任何一个暴利的产品都会走向薄利,任何一个暴利行业也将走向薄利,这是自然的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有点理智,有点预见性,寻找自己独有的产业、产品,让暴利到薄利的时间延长些,我们在获得很好的利润之后,马上考虑产业升级,那才真的能够面对市场的冲击。
当大多数人都认为做某件事挣钱,或者搞某个产品挣钱的时候,再引进就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期,要做就做那种别人还不知道,具有巨大市场潜力产业和产品,脱贫致富也不是难事。
任何产品从暴利到薄利是成熟的标志,我们能做的是提前预警,延长时间罢了。有时相关生产技术的提升,配套技术的引入都是加速它的成熟速度。商品两头分别连着生产者和消费者,暴利让生产者疯狂,薄利消费者受益。作为消费者永远都有物美价廉的梦,作为从业者,我们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