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只要有干劲,精气神十足便不觉得老。家住河南南阳的王清坡今年已近50岁,但说话中气十足,像是刚刚40岁一样。王清坡是位农资经销商,同时也是当地有名的种植牛人。用王清坡自己的话说:“做农资光靠吹不行,我亲自去种,种得还比他们好,我再说天脊的化肥好,他们不信都不行。”
农资缘,一辈子
早年间,王清坡的父亲在当地的供销社工作,主抓的就是化肥这一块儿。王清坡从小耳濡目染,对农资行业丝毫不陌生,但他也没想到,与农资这一结缘就是一辈子。
下了学的王清坡在当地开了家农资店,家里的几亩地也没撂下。据王清坡透露,他经营的第一款肥料就是天脊的。这么算下来,王清坡与天脊的合作也有些年头了。
“做一行,懂一行,爱一行。”王清坡这么说,也这么做着。王清坡在经营着农资店的同时,也没放下手中的锄头。他表示,自己是位农资人,同时还是个农民。双重身份,给了他两个不同视角的思考。他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农民的需求,和农资人正确的经营方向。“经营者,只有懂得客户需求,方能对症下药。”他说。
种地简单,但种出成绩并不容易。五年之前,王清坡还没有现在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那时候,他在外地承包了一些土地,进行大规模种植,但种植技术的缺乏和管理水平的低下让他尝尽了苦头。尽管王清坡十分勤快,但一年到头忙下来,收成并没有比别人高多少,效益也十分有限。痛定思痛,王清坡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便放弃了在外地承包的地块,回到家中通过看书籍、逛论坛、问专家等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提高自身的种植管理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终究换来了应有的回报。给自己充满了电后,王清坡在家里承包了300多亩地,再次开启了自己的种植之旅。相比于之前,这一次的王清坡显得格外有底气。
自学成才的“土专家”
“现在除了农资人和农民,我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土专家’。”王清坡告诉记者,理论的学习加上在实际种植中的摸索,他自己也形成了自身的一套种植理论和技术,应该选什么种、打什么药、用什么肥心里面都清楚得很。
王清坡表示,想要高产,选种和打药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施肥的选择。就像人一样,先天的基因固然重要,而在保证在不生病的情况下,唯有营养跟得上,才能让他成长得更好。从农民的角度,王清坡知道选肥的重要性。从农资人的角度,他又知道应该选什么肥。两者结合,成就了王清坡“土专家”的名号。
自己用有了效果,在给别人推销的时候也有了底气。王清坡的农资店经营的化肥不仅仅天脊一种,但每年卖的最好的,推荐的最多的肯定是天脊的化肥。王清坡表示,只要有人前来购买化肥,天脊是首先推荐的。因为自己用的就是天脊的化肥,天脊化肥好不好自己非常具有发言权,推荐起来有底气。“天脊化肥效果确实好,见效快、肥效长、增产明显。这不是为了卖化肥而盲目吹嘘,要是有不信的,拿产量来比,我还真没输过谁。”王清坡说。
也有人对王清坡有一些质疑,他们认为,王清坡自己卖化肥,舍得投入,不能和他比。对此,王清坡表示,自己舍得投入不假,但投入大,产量高也是实际情况。普通农户看到产量高,会归结于投入多,这很正常也是正确的,但他们的心态却是错误的。不能认为舍得投入,所以他产量高,不能和他比,而是要清晰地认识到产出比的差距。投入多,产量高的同时,产出比要比他们高很多,既然高投入能够换来高回报,为何不舍得投入呢?
王清坡常常会给前来购买化肥的农户算一笔账,高投入能保证的一点就是无论年景好坏,产量都要比同年的其他人高。以玉米为例,王清坡的玉米用天脊的肥料亩产最高能达1000多斤,每年的平均亩产量都要高出其他人200-300斤。今年,王清坡使用天脊化肥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达1150多斤,其他人平均亩产也就800斤左右,且王清坡的小麦容重量高达800g/L,达到了国家小麦容重等级一级标准。“每亩地我能多赚200元,但我使用天脊化肥的投入比其他人多不了那么多,算起来怎么都是我赚的多。而且粮食的质量好,卖起来也比他们的更受欢迎。效果摆在这,你不信都不行。现在,十里八村的,跟着我使用天脊化肥的越来越多了。”王清坡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