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喜!农业有奔头 农资有干头


    编者按

    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为农资行业服务“三农”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知农才能更好为农,农资企业要做新时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建设者,就需要深入了解农村新变化、农民新需求、农业新形势。为此,春节期间,《中国农资》组织策划了“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记者先后走访了河北、河南、广西、安徽等地,走进乡村,深入基层,挖掘乡村振兴的生动现实,采写了一系列带着温暖、带着真情和带着思考的乡村故事,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国农业是一个有奔头的产业,为农服务大有可为。


广西恭城:柿子种植走出新套路 恭城月柿迎来新时代

□ 《中国农资》记者 黄 敏

    恭城月柿,是广西传统出口创汇的名优产品之一,因其个大、形圆、美观、肉厚、质软、无核或少核、含糖量高而著称。金秋的瑶乡,红红火火的柿子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点缀漫山遍野,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

    2018年,“恭城月柿栽培系统”被农业部认定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也顺利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化专家组的考核验收。一边是传承几百年的“老道”经验,一边是科学化生态化的农业标准,新时代背景下,恭城月柿如何在现代标准之下走出“新套路”?《中国农资》记者来到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一探究竟。

    标准化种植体系已成熟

    据悉,恭城月柿是恭城的特色产业,全县月柿种植面积为185865亩,其中挂果面积为158265亩,产量302642吨,产值3.7亿元。2001年以来,在莲花镇、西岭镇等柿树集中种植的乡镇逐步实施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慢慢探索出一条推广普及“养殖——沼气——种柿——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至今,恭城月柿种植已经探索出一套成熟完善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彻底改变了传统落后的栽培模式,新栽培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推广与应用。

    据恭城农业局水果站站长陈学初介绍,目前恭城全县月柿已经实现标准化种植,此前编印了3.1万份《技术规程》、《生产管理技术手册》等资料下发到示范区所在乡镇、村屯和农户手中,确保了质量安全关键技术全部到位。红岩村种植户周大姐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种植月柿,什么时候施肥、数量如何、如何整形修剪、保花保果等,每个环节都有标准化的技术指导,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陈学初还介绍说,通过病虫害预测预报、植保员出具植保方案指导农户用药用肥、农资定点统一供应等手段,恭城月柿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100%。

    提高知名度是当务之急

    陈学初告诉记者,恭城月柿畅销韩国、日本、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很多旧有的模式与技术并不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因此对恭城月柿的栽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恭城月柿产业在原有的脆柿、月柿、冻柿基础上,已开发了柿酒、柿醋等新型产品。“但是新研发的产品市场占有份额相对较小。”陈学初表示,今年“恭城月柿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但有利于保护好本地月柿栽培系统,更有利于带动恭城月柿品牌的全国影响力,希望借此扩大恭城月柿的市场份额。

    生态农业推动“二次创业”

    “现阶段全县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示范点已有81个,实施面积达到了16516.8亩。”陈学初说,“在实际的推广中,也作了一定考虑,比如关于延迟收果的技术推广,可能只在全县占30%左右,而其他的节本增效的措施就会全面推广。因为现在恭城月柿的知名度还比较低,因此降低农民种植成本也是保障收益的重要手段。”

    此外,除了农产品种植,恭城也在全县月柿种植基地建设了一批现代月柿产业核心区,积极结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同时挖掘月柿产业附加值,发展观赏、采摘、新奇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和产业基地。

    “生态农业的建设与生态县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有了现代化的示范区标准,今后的推广将突出生态特色,加快发展现代化效益农业,为实现恭城生态农业二次创业跨越发展提供指导和规范。”陈学初表示。

    记者了解到,恭城全县月柿种植基地建设了一批现代月柿产业核心示范区,积极做好恭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重点抓好矮寨、红岩、社山等特色旅游景区建设,挖掘月柿产业的附加值,大力发展观赏、采摘、新奇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和产业基地。

    


河北新乐:种养结合,老农“折腾”出新路子 

□ 《中国农资》记者 牛立亭

    “卖猪肉,新鲜不注水的猪肉,传统喂养,品质保障,快来买呀……”伴随着声声淳朴憨厚叫卖,在河北省新乐市邯邰镇年尾的集市上,养殖户马兵的猪肉很快被抢购一空。惊讶于他卖猪肉的速度,记者不禁为之感到好奇。但在走访完马兵之后,却不禁要为这个“从种到养,再从养到种,到现如今发展种养结合”的五十多岁老农民的“折腾劲儿”点赞。

    机械化让农村的地“活”了

    初到老马家,就被他家囤积在房顶上黄澄澄金灿灿的玉米吸引了,一般农户家早已趁着年底粮价调涨将囤积的玉米卖个精光,老马家两大排由铁丝网圈成玉米仓垛却雄赳赳气昂昂的站在房顶,好不壮观。老马笑笑解释:“为了方便养猪,家里还承包了二三十亩地,冬小麦收获后卖掉,一部分补贴家用,夏玉米都用来养猪了,别看这么多玉米,用来作饲料养猪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其他农户或饲料厂再买一些。”

    老马介绍,他们家平均一头猪每年就要吃掉450斤玉米和300多斤的饲料,每年出栏两栏半,再加上全年饲养的产仔用的母猪,整体算下来需要八十到一百亩地的玉米。“养猪风险不小,春赔秋赚,种地倒成了赚钱的买卖。”老马爽朗地笑着说。

    但仅是如此简单种养结合,在七八年前,老马刚开始养猪的时侯,还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以前都是人工收割,每到农忙时节,都要全家出动甚至还需要雇人收秋,年轻一辈不爱种地,我们也逐渐上了年纪,就从当初的种植业转行干起来现在的养殖业,现在机械化水平提升了,玉米收割一体机彻底解放了我们,种个几十亩地大田作物完全是有可能的事。种养结合,猪有了饲料,猪粪也有了播撒的地方。”由于粪肥的投入,老马家的庄稼长势总比别人家壮实,土质也明显提高。每年都有农户来找老马,希望他能承包自己的土地。老马承包的土地也在逐渐扩大规模。由于当地灌溉方式仍是井水漫灌,浇地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工,老马至今未有更大规模的种植。老马说:“现在农村人越来越少,村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种地变成了少数人和上年纪人的事。人和地一样,闲起来,就废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确实让农村的地又‘活’了起来,”

    技术和销路成了新问题

    从单纯的种植户转变成养殖户,再到现在的种养结合。提升种养技术一直是老马心心念念的事。“现在的种植方式发生了改变,养殖理念也在更新,我们也在关注书本、网络和电视上的种植新方式,让种植更加省事省工,但结果总不尽人意,去年玉米听网上说不去叉子也能长好,我们就对照着试了几亩,结果减产了许多,籽粒也不饱满,具体哪出了问题我们也在琢磨。尤其是养殖,行情也时好时坏,稍有不慎,损失都是巨大的。种养结合,既是分担风险,同时也让风险加大。”老马带我们去猪舍的时候,语气低沉地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据了解,老马在2011年初试养殖时就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贷款盖好猪舍,买好仔猪,老马一门心思就扑在了养猪上,结果在猪出栏前几日,闹起了“五号病”,老马初战就赔了个血本无归。“猪舍都盖好了,资金也投进去了,还能怎么办。干!”打足精神,彻底消毒后,老马又上了一栏。有了初次的教训,老马在育苗和清洁消毒方面格外的重视,不断向兽医和养殖老手请教。终于在赔赔赚赚中,老马的日子也风生水起起来。“干得多了,就总结出了春赔秋赚的经验,趋利避害,赔赔赚赚,人活着得折腾。”

    老农渴望发展专业合作社

    除了技术,销路也需要再开拓。老马说:“技术、资金、规模和销路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技术和销路,就谈不上规模,没有规模也打不开销路。如果形成专业合作社,未来道路也许会好走一些。而且当地土地流转尚不成规模,种养结合起来在现在的机械化水平下,不是难事。现在新闻里国家和政策一直在支持“三农”建设,我们相信以后农民的致富路会越来越宽、越来越广的。”在老马坚定的语气中,我们感觉到了他对未来满满的期待。

    成立专业合作社可以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问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老马着实有眼光,但愿他的愿望能尽早实现。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