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总是与年联系在一起。在我记忆中的老家扬泰地区,不管如何贫贱,饭可以吃得差一些,衣可以穿得旧一点,可春联是不能不贴的。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名胜古迹,庙堂之中,以及开业庆典,红白喜事,都能见到对联的身影。但它们都不叫春联,过年贴的对联才叫春联。有人考证后说,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应该是:“回回故往,逐吉新来;年年多庆,月月无灾。”有人不同意,说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才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说春联是宋代才从“桃符”发展而来,大概也是不会错的。资料又表明,明以前,对联很多时候还只是文人间的一种创作活动,文人们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常常以典故写作春联,后经明太祖朱元璋的推广,明以后才在民间盛行起来,终成国粹。
其实不仅我的老家,大概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有贴春联的习俗。记得好多年前《北京文学》上读过一个短篇,讲有个村子没有一个识字的,因此就没人会写春联,可春联又不能不贴。不过不要紧,村民们有办法:把红纸裁成条后,用碗底醮了墨像盖章一样在红纸上盖圈圈。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从村子这头走到那头,家家门上都是红纸黑字的春联。真是忽如一夜东风起,千门万户“桃”花开,这就给年平添了若干“新”的气象,心中也会溢满喜悦。
现在有印刷的春联卖,在街头也见有人写春联卖,可那时在我们那里,都是买红纸回来自己写或请人写春联,原因自然是因为红纸便宜。我家的春联一般是我父亲写,联句内容大门上的是“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灶台上的是“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之类的。遇上父亲赶不上回家过年,我就大着胆子裁纸叠格子自己写,联句内容不是“英雄门第春光好,吉庆人家喜气多”,就是毛主席的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邻家的奶奶爷爷见了,也拿了红纸来请我给他们写。我的字自然是拿不出手的,但肯定要比用碗底盖的圈圈强。有一年还给猪舍上写了一句“猪大如牛”,寄托了一个农民的朴实心愿,有人见了,发出一串叫好声。当然不是说我的字写得好,而是认同那几个字的意思。那年我家养的猪还真就长得很壮。
我虽读书不多,但读春联却是我的喜好。新年里,我总要在庄上走走,边走边读人家的春联,即使是现在,只要回家过年也是这样,品味联句的寓意,欣赏书写的艺术。
我现在居住的城市,大多数人家不贴春联。因此,每到春节,烟花爆竹声中,我还是觉得这年少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