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岁月养成巧厨娘

□ 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陈 沐

    平常工作日,婆婆帮我们接送读小学的女儿,一日三餐也帮我们安排得妥妥当当。没承想,勤快的婆婆惯坏了我,“害”我“失去”了好好磨炼厨艺的机会。周末婆婆回自家休息,女儿和她爹就要“艰苦”一下了,三餐不是在外面对付,就是在家吃面条、水饺,或者是“国民菜”西红柿炒鸡蛋、青椒肉丝下饭。女儿和她爹对我的厨艺没什么指望,好在他们能将就,还很有幽默精神。例如某天临近中午,我这边“我要烧饭了”话音未落,女儿紧接着泼冷水说“肯定难吃”。神转折后,一家人笑成一团。最终这餐饭也在愉快的气氛中解决了。

    “这做菜啊,你得花点心思学学!”朋友劝我好歹用点心。确实,我不能永远指望公公婆婆,必须得学做几道“看家菜”。假日里,我听从劝告,开始“厨房实践”。结果,我又“成功研发”了一款“黑暗料理”——笋瓜香菇丁炒鸡蛋。原本适合切片后用大火快炒的青翠小菜被切成了碎末乱炒,快起锅时我又用了点老抽,准备借酱油的黑色“掩饰”一下我的“施工错误”。我挺难为情地将色香味形俱无的这盘端上桌。“这是什么?”她爹问。“笋瓜。”不能细说太多,女儿坚决不伸筷子。我深感对不住她,更对不住先前水灵灵的食材。算了,等会让她吃点水果补充营养。她爹没菜下饭?就当减肥好了!

    邻居奶奶很“青丝(指外形清爽时髦)”,而我婆婆的标签是“过细”和“能干”。婆婆整日不得闲,把对家人们的爱,都装在了食物里。她给我们安排好一日三餐,还常变花样地做出各种面食,丰富我们的早餐。一天,婆婆的二姐给我们送来一些自己做的南瓜饼,婆婆第二天便张罗着包粽子,晚饭后拎一串给姨奶奶送去。“姨奶奶常给我家孙女吃,我也做点吃的给她家孙女。”婆婆说。

    每年秋天,腌生姜是婆婆的“大工程”。除了做自家吃的糖醋生姜,她还做几大瓶叫我带回娘家,让我送给娘家亲人。“你家婆奶奶真有心……”我娘家人接过生姜嘱咐道:“奶奶要照顾点点(我女儿小名),年年还给我们腌生姜,累哦!明年可别再给我们做了!”

    10月底,婆婆回乡下老家照顾91岁的老太太。公公的两位兄长家离老太太家不远,都70多岁了,身体也不大好。婆婆得了空闲,经常发面做包子,给老大和老二家送过去。电话里得知此事后,我叫婆婆别太辛苦了,心里感慨公公婆婆那辈人手足情深。“我又不累。他们在农村稀罕这些东西呢!”婆婆在电话那头笑说。“我父亲去世早,我们几兄弟小时候多苦哦!要不是‘老大’和‘老二’拉扯,我还哪有今天……”听到我和婆婆打电话,公公又对我念叨了。

    刷一下朋友圈,玉华姐晒她新鲜出炉的面点,隔着手机屏幕,我都嗅见了诱人喷香。“巧姐姐啊!”我发出评论后,玉华姐幽默回复“岁月磨砺的。”并配了一个龇牙咧嘴的笑脸。但愿我也能磨砺出巧手好厨艺。这需要时间,需要试错。需要一头扎进厨房,烹调出活色生香饭菜和生活的那一声“我愿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