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土壤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农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提出化肥零增长、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政策后,微生物肥料因在提高化肥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强植物抗病虫害和抗旱能力、修复土壤等方面有着神奇的功效而受到农资行业的热捧。随着微生物有机肥料的“走红”,跟风炒概念、技术含量参差不齐、伪劣产品层出不穷等问题也随之暴露,行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近日,《中国农资》记者就微生物肥产业的相关问题,对北京航天恒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明进行了专访。
理念先行 打造有思想的企业
在中国农业微生物科普馆科技感十足的展厅内,记者见到了航天恒丰总经理刘海明。据刘海明介绍,该馆由航天恒丰与农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共建,包含全国各省市土壤及主要作物、中国农业70年、微生物的世界、科技之窗、微生物在农业中的应用、菌种博物馆、微生物的未来、理想和谐家园等八大板块,能够通过VR(虚拟现实)的方式向参观者生动地呈现微生物在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未来农用微生物的发展方向。
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记者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见证了中国农业70年发展和微生物作用的全过程。刘海明告诉记者,航天恒丰打造这套智能视觉展示系统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展示,生动形象地将公司的理念和思想传递给参观者。因为与提高产品销量相比,准确有效地传播思想要难得多。
航天恒丰是国内微生物菌剂研发、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一支主力军,同时也是生态农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针对我国面临的土壤危机,刘海明表示,在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化肥解决了很多问题,比如产量,但不合理施用化肥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缓慢渗透到每一个生物链中,尤其是对土壤的伤害,修复起来非常困难。他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必须要引导农民种养结合,把地养活;另一方面则要通过功能型微生物施用来弥补化肥的不足。
“作物生长既需要氮、磷、钾大量元素,也需要中微量元素,还需要有机质以及微生物。但多年来,由于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使得疏松土壤的蚯蚓消失,亟须微生物来活化土壤。另外,补充中微量元素传统做法是通过直接添加或者简单螯合添加到肥料中,由于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相互反应,使得中微量元素很难被作物吸收。”刘海明分析说,“土壤修复的过程其实就是再造一个生态系统,航天恒丰要做的正是通过功能型微生物技术的集成创新解决化肥解决不了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土壤健康与种植效率之间的矛盾。理想化的田园生活我们回不去了,因为现在的农业是工业化支撑起来的,但农业还是应该保留一些自身的特色。这既是我们的发展思路,也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恒则丰至 从事可坚持的事业
2017年11月9日,在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中心、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有机肥行业突出贡献人物暨知名品牌推选”颁奖典礼上,刘海明凭借多年来在微生物有机肥领域的不懈深耕和探索,当选为“2017中国有机肥行业突出贡献人物”。
从2008年至今的9年时间里,在刘海明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无悔的烙印。对他来说,能够从事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并风雨无阻地坚持下来是一种难言的幸福。作为功能型微生物肥料领域的专家型企业家,脾气耿直的刘海明看不惯行业内用概念忽悠农民的不良现象。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当前微生物肥市场存在虚假繁荣的现象,微生物肥固氮、解磷、解钾的功能被过分夸大。功能型微生物菌剂的发展方向是求真务实解决化肥带来的问题,弥补化肥的缺陷,而不是一味鼓吹微生物的数量,夸大其词,以偏概全。
如何利用功能型微生物解决中微量元素与氮磷钾的拮抗?如何解决有机肥转化为有机质和腐植酸的有效性问题?如何解决微生物代谢浓度的提升?如何解决微生物的定殖?刘海明认为,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就很难真正理解功能型微生物对农业发展的意义。同时,对于“不求甚解”的不正之风,他痛斥道,简单标注活菌数,进行不切实际的夸大宣传,不仅不利于行业发展,长此以往还会毁了微生物肥料和菌剂的行业前景。
刘海明介绍说:“功能型微生物与普通的微生物有所不同,应加以区别。由于中微量元素与三大元素之间存在普遍的拮抗矛盾,因此必须借助功能型微生物的代谢物来实现单质元素的改性和营养释放。在肥药减施增效的过程中,微生物只起到工具作用,关键在于以肥促根,通过功能型微生物的定殖、生防、促进根系木质化、提升地温等功效,实现作物的减肥减药,抗病抗逆。”
打破边界 成为创共赢的使者
在航天恒丰的肥料工厂内,记者深切感受到装备与技术智能化集成所带来的震撼。刘海明介绍说,公司在微生物菌剂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上,会根据所产菌株的需要而灵活调整;在生产设备方面,以定制化为主导思路,瑞士的阀门、德国的电机、国产的发酵罐体与无缝钢管毫无违和感地组装在一起,整套设备均由公司人员按照生产设计需要进行安装,并未拘泥于设备原厂的安装方案;在信息采集方面,通过智能化中控,实现了数据统计与生产档案的自动化生成与储存。
刘海明特意向记者展示了智能信息中控的批量查询功能,通过电脑屏幕,每罐生产的内容、参数变化和产量等信息均历历在目。即便在意外断电的情况下,相关数据也会提前自动保存,不会丢失。“发酵工在这里其实并没有实质的作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基本都不需要参与,所以我常开玩笑说,我们的发酵工只能跟着我们干,到别人家去干不了,因为我们用智能化的设备和流程简化了他们的工作,同时也规避了技术人员离职所带来的技术流失风险。”刘海明表示,设备与工艺智能化的开发,使人的风险降到了最低,一旦完成就可以使相关工作的人员技术门槛降到最低,人人都可胜任。
我国在技术转化方面最难的问题就是工业化,在农业科研方面,科研机构都过于侧重基础研究,缺乏应用研究,而农业恰恰更需要应用科学,那么,农资企业想完全依靠科研机构完成产业化是不可能的。而航天恒丰则牢牢地把握了微生物产业化这条发展主线,从而使产品有更高的附加值,有更多的竞争力。
航天恒丰目前围绕微生物肥料与农药制剂领域开发的功能型微生物菌剂业务占比约为30%,这并不是最大的盈利板块。相对来说,与工业企业、资源型企业合作,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业务比重更大,前景也更广阔。
刘海明认为,未来颠覆微生物肥料的很可能是产生固体废弃物的工业企业,原因在于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是个疑难问题,而微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正是攻克这一难题的关键。去年,航天恒丰与制糖企业合作,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后累计还田6万余亩,使甜菜种植、制糖、废弃物处理形成了产业闭环,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目前,航天恒丰已在环保废弃物处理方面投入1000万元,通过与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合作,深挖闭合产业链的机理。
另外,由于曼海姆法生产硫酸钾过程中产生的盐酸很难处理,受环保和农业产业转型的影响,硫酸钾的价格会出现大幅上涨,这都为航天恒丰进行单质元素的改性提供了优势。刘海明表示,单质元素改性既不是单纯的生物领域也不是单纯的化学领域,而属于二者的结合部。单质元素改性主要是针对化工行业氯化铵、氯化钾等原料问题,通过生物技术处理氯离子,实现单质元素改性,提升产品附加值。刘海明说:“在新的生产工艺尚未就位前,我们将对这个痛点进行深挖,将产业链进行合理延伸。”
在合作共赢已成为行业共识的今天,航天恒丰一方面加强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深挖产业链闭合机理,通过打破行业边界逐步将自身打造成产业链的掘金者与产业间合作共赢的纽带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