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2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化行业,站在风口迎接挑战
第二届学习型中国农资人实战峰会在安徽合肥召开
□ 《中国农资》记者 汪 洋

    12月18日-19日,由安徽省农药工业协会主办,安徽省银山药业有限公司冠名,10多家国内知名农化企业联合支持的第二届学习型中国农资人实战峰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来自农化行业内的相关营销专家、植保专家、企业营销人员齐聚一堂,共同为我国农化行业的未来与发展集思广益、献言献策。

    本次会议的总策划人、最后一公里品牌策划咨询机构创始人王标告诉记者:“2017年农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经过实战,从市场中来,到课堂上去,通过学习再回到市场上去,这是会议举办的目的所在。本届会议经过精心准备,挑选了一部分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专家、企业家代表,通过思想分享与理念碰撞,集中向参会的企业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力求让参会人员在2018年寻找到能适应自身发展的正确路径。”

    新《条例》带来机遇与挑战

    新《农药管理条例》施行已近半年,得到了相关企业和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不断学习,认真解读和贯彻新《条例》日前正成为行业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会上,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花荣军表示,新《条例》的出台要求我们的行业与企业要重新理清发展思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解决行业痛点,顺势而为,实现突破性发展。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农资人要砥砺前行,向着2018年再出发。”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李钟华指出,新《条例》带来了登记门槛提高,登记风险、生产风险、再评价要求、制剂同质化问题、“非定点”企业、经营人员要求都有了新的变化和调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门槛的提高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一批有优势的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从而为我国农药企业由创造到创制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她说。

    “新条例的施行对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安徽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会长陈槐青认为,新《条例》的颁布实施,一定会规范农药市场环境,为农药行业取得长足健康的发展做保障。他提醒企业要坚持研发、生产、推广绿色低毒高效农药,追求科技创新,在竞争中发展,在携手中奋斗,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面对农药“零增长”战略的落实、新《条例》的实施以及愈来愈严峻的环保压力,未来农化行业必将迎来一场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其根本核心在于创新。“安徽省农药企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打赢这场硬仗,农业之路任重道远,望诸君不忘初衷,砥砺前行。” 安徽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曹明坤也认为,企业未来发展一定要遵循质量第一,品牌增效,绿色发展的理念,围绕绿色农业进行转型升级,要勇于创新,敢于担当。

    与此同时,新形势下企业同样面临很多机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品质的要求提高,催生农资市场产品质量监管更加严格,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有机肥、水溶肥市场或将迎来快速增长机会。一些与会企业代表纷纷坦言:“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序化。企业应抓住这些机遇,提升形象,强化品牌,重视服务,要跟随国家步伐加大环保投入,关注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创新投入,重视资本的力量。”

    农业服务是行业发展

    下一个“风口”

    会上,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农化行业现状集中体现出6大特点,即:规模龙头企业少,行业核心竞争力弱;研发费用投入少,自主知识产权化合物少;土地流转加速,农资销售进入大户主权时代;农资互联网退烧,大部分蹭热度企业退出;专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行业分工更细致;无人机应用技术日益成熟,新型职位农民成为主力军。“在行业的变革时代,企业不能熟视无睹,应该有所思考和改变。”安徽省银山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怀铜认为,产业集中、服务转型、“互联网+”以及大数据都是未来农业发展得大趋势,且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下一个“风口”就是农业服务,农资企业要提供全面的农资经营服务、种植技术服务、植物营养服务、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金融服务,这才是未来中国最有竞争力的农业服务。

    万变不离其宗,市场在逼迫行业回归本源,再多的营销手段最终都离不开作物。农资界资深实战专家王兴林认为:“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是目的也是初心,回归本源才能持久发展,不可否认农资行业已经从最初的产品竞争演变到服务竞争再到现在的产业链竞争,所谓做大而全不如做小而精,越聚焦,越专注,才能赢得越轻松。“市场不缺好农药,但缺把农药卖好,企业应该往精准用户方面下功夫,做细致服务。”他说。

    “精准服务还体现在作物精准、施药精准,达到省工省力的目的。”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何可佳认为,只有植保方向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掘出市场机会点,只有搞懂市场需要什么,政府需要什么,经销商需要什么,大户需要什么?才能提出精准的解决方案,最终抓住市场机会。

    如何致胜终端,搞定种植户,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是现阶段农资企业和经销商都在考虑和正在践行的事情。大地韵禾农资商学院院长孙安如从事农资23年,曾组织过一千多场农民会,他也用自己二十多年的实战经验总结出一句话:“要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开好农民会的前提一定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弯得下腰,吃得了苦。”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