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中药,大家都不陌生,马上会联想到苦涩难咽的药汤。中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如果说没有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话,我们的药就不能叫做中药,只能客观的称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今年的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对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个促进。但是现在很多机构研究中药却采用了西药的方法,所谓有效成分的含量,含有那些生物碱等。其实在我们抓好的药方里,谁能说清楚哪个药产生了效果,又是哪个有效成分发挥了作用呢?
有机构通过科学的分析,发现人工的蛹虫草内虫草酸含量甚至比天然的冬虫夏草中虫草酸含量还高,那么能用蛹虫草代替虫草入药吗?有某些“砖家”说犀牛角、穿山甲鳞片的成分就是角蛋白,和人的指甲差不多,请问人指甲入药你敢吃吗?甚至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出,某些药物采用水牛角替代犀牛角,因为两者犄角生长位置不同,药效也有很大区别。
中医,中药是门实践科学,从上古时代,中医药的运用减轻古人的病痛,治愈了无数的疾病,那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并没有先去化验下某种药有没有有效成分。因而也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产生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西药的研究方法是物质、含量,它依赖与近代的科学体系,然而中医的发展,在中医理论指导的使用的药材,是根据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在哲学体系下完成的。所以中药的发展,中药要想走出国门,服务全世界的人们,就必须让他们理解中医理论,没有理论的指导,药就不能叫做中药,也未必就产生相应的疗效。
否则在西医西药的研究方法下研究中药,却未必能够用让大家信服。如果通过人工合成出中药里的所谓有效成分,然后进行规模化生产,那么植物药、矿物药还能卖出去吗?
俗话说百草皆入药,如果不是中医理论指导用药,凭什么我国的药卖给国外,老外没准化验下他们境内生产的植物、动物有效成分比我们的含量高。
中药要想被广大的消费者认可,就应该用中医理论来研究,从药的形状、颜色、气味、药性、生长时期、生长环境、用药部位等等,能够反映自然与药的关系的方方面来研究,严格按照中医理论灵活辨别病证,从而服务全世界的患者。
中医药如此,农业农资的关系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