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生病了找医生,中医也好,西医也罢,总有一款适合你。但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生病了该怎么办呢?当然农药和化肥是我们想到的首要途径,但是随着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土壤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反而越来越被大众所担心,如何用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方式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了行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提出的“中医农业”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议论,不断有专家、企业和农民对其可行性和示范基地进行咨询和了解。那“中医”怎么就和“农业”联系上了,这一跨界融合将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为此,《中国农资》记者特别采访了大力推广“中医农业”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章力建教授,请他为我们揭开“中医农业”神秘的面纱。
《中国农资》记者:中医和农业分开来说或许大家都清楚,但联系在一起时,人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中医农业?中医农业包含了哪些内容?有何特点?
章力建:其实所谓“中医农业”,就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即用中医的原理参与农业的设计和规划,用中医方法参与农业的生产和实践,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探索并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不仅能医治人类的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而且其原理和方法对所有动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医治病虫害、促进健康生长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改善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目前在很多地方,化学药剂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破坏,这也给中医药农药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中医农业”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系统性,即着重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是农业内部保持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对稳定和谐的本质要求;二是综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复合效应,也就是通过综合的手段,达到综合的效果;三是整体性,即作用范围是整个的、全部的,强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和种养循环链。
总的来说,“中医农业”可以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地为农产品提供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的探索,“中医农业”将成为中国特色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农资》记者:“中医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有哪些作用和应用呢?
章力建:总的来说,“中医农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可以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或提取物实现农业的绿色防控;利用生物元素和其他天然元素的组合搭配达到农业动植物的生长调理效果;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之间的相生相克机理促进农业动植物的健康生长。具体而言,“中医农业”可以在农用药物、饲料和肥料三个领域广泛应用,即利用中医原理和方法将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矿物元素制成农药及兽药、饲料和肥料。
诸多研究和实验证明:利用中草药、微生物等制成的肥料、农药和饲料,既改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又保障农产品的优质高产。如:功能性微生物菌肥,能有效的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具有很好的改良土壤板结的作用。菌种繁殖过程产生大量的多种活性强的代谢产物,还能与土壤中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产生螯合物,使其不被植物所吸收,有利于解决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再如,农业科研人员已成功研究利用微生物菌肥来减少水稻田里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另有研究证明,从多味中草药萃取的生物制剂,不仅可以补充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而且可以为植物提供全程保健和病虫害有效防治,可以取代化学农药、化肥的使用,逐步改善土质、水质和生态环境,已经在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果树、茶等农作物生产中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中国农资》记者:目前“中医农业”在我国发展现状如何?您对发展“中医农业”有哪些建议呢?
章力建:“中医农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领域,当前需要我们在传承传统科学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高新科技,进行传统科技与现代科技的集成创新。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现在,已经在全国多地建立了“综合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得到了许多企业和行业专家的认可,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综合示范园”的建设力度,同时完善各地已有的“示范基地”,并做好宣传工作。
现阶段,发展“中医农业”还要应与时俱进地分步探索,在总结经验中前进,总的来说就是:“搭平台,创品牌;盘存量,聚资源;补短板,增科技;作规划,谋增量;依政策,分步走。”
加快发展“中医农业”,走中国特色生态农业道路,有效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作出创新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