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由南方农村报社主办、深圳农泰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2017中国农业金融创新发展论坛暨农资渠道商转型峰会”在江西南昌举行。本次峰会以新农业时代下的“新金融、新模式、新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农资渠道商前来参会。
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何广文在主题报告中表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拥有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种养大户360万户、农民合作社193万家、家庭农场87.7万家,以及超过115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41.7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社会及金融系统并不缺乏资金,但是农业类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依旧融资困难,究竟是何原因?何广文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银行较为陌生的领域;多数企业轻视资产推进,与银行信贷的资产要求不一致,拥有的资产很可能只是土地所有权;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置信度较高的系统性财务记录,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于授信;多数经营者的金融素养不高,同时,农业项目的低盈利性、长期性与银行信贷项目选择偏好不符。”
农泰金融董事长黄为民在会议上表示,中国现有的农村金融公司不低于100个,金融资本入驻后“三农”产业势不可挡。现阶段,传统渠道分销的资源整合能力逐渐加强、农业趋向于机械化生产、订单化生产农产品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农业金融不仅要创新,更要善于观察,只有摒弃传统痼疾的农业才不会被淘汰,只有融入产业的产业链金融才能长足发展。
黄为民说:“目前市场变化的核心聚焦两个点:土地和农民。过去农资产品的供应链将初始端到终端进行了‘横切’,以‘占地圈地’为主;现在的产业模式则由‘横切’变为‘纵切’,从作物入手进行整个产业链的谋篇布局。” 就农资经销渠道而言,未来超过两级的渠道分销模式会被摧毁,整个农资产业链只有提供者和使用者;就种植户而言,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全方位服务会成为重中之重。农泰金融正是基于土地的变化,将农业产业链上的所有人连到一起。
“在全国范围内,未来土地托管和种植代工等土地服务的投入费用将高达600-900亿元/年,而农技和金融的服务费总和也将超过100亿元/年,市场十分巨大。”在谈及现代营销转型方式时,资深行业分析师蔡智文认为,“见虫打虫、见病治病”的时代早已过去,要想在未来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帮助农户解决从“种”到“收”的一系列问题。在“种苗研发、农资贸易、种植技术、采后管理、农产品销售”的整条种植产业链上专攻一点或多点,这将成为渠道商新的转型思路。不久的未来,农资经营和农业金融的相互结合一定会为行业带来全新活力。
此外,本次峰会还评选出“全国十强农资渠道商转型先锋”并颁奖。10家公司创新转型方式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时刻把握着市场的风向,‘以变应变’,利用当下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实现转型发展。随后,部分农资渠道商受邀作为模范代表,在圆桌讨论环节中,就“农资渠道商转型”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