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我国始终面临着保障粮食安全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发展高产高效、可持续、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近年来,由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团队主导的科技小院模式,在解决农业转型中科研与生产实际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农技服务人员远离农民和农村等问题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探索,为助力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
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同时解决科研与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农技人员远离农民与农村等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三农”发展等问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中心主任、教授张福锁带领研究团队从2006年开始,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探索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农业技术与服务推广过程中,最难过的一关就是取得农民的信任。经过多年的潜心探索,张福锁对此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农业专家都住在城市里面,技术推广人员也住在县城里,跟农民、农村离得太远。尤其是包产到户以后,没有专业的人和机构专门留在农村,与农民朝夕相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加上农民又没有太多的经验与知识,很难把生产实际中碰到的所有问题都系统化地记录并逐一解决,结果导致小问题日积月累就变成了大问题。我们成立的科技小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的信任问题。”
2009年,张福锁团队的教师、研究生进驻河北省曲周县,正式建立了国内的第一个科技小院。师生在科技小院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针对生产关键问题开展技术集成创新,一边以科技小院为圆心将形成的技术向外快速传播推广,同时依托科技小院培养研究生,使之逐渐成为农业科研、示范推广和培养农科应用型研究生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小院秉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思路,以研究生和科技人员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和零费用服务农户及生产组织为特色,以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为目标,引导农民进行高产高效生产,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并逐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农业经营体制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守“四零”原则,解民生多艰
在过去以政府或企业为主导的农技推广模式中,很难解决农技推广与农民越来越复杂的生产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张福锁介绍说,科技小院是一种“接地气”的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方式,它的出现正是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
据了解,从第一家科技小院成立之日起,便始终坚持“四零”原则,即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因为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住在村子里面,跟农民一起创新技术、推广技术,把国内肥料工业生产的好产品直接应用到农民的田地里,所以就可以对农民进行‘四零’服务。”张福锁解释说,“零距离指的是科技人员住在农村甚至地里,农民可以随时随地找到我们,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零时差是说科技小院开展农业科研、农民科技培训和农业技术服务的时间和内容与田间生产需求同步,针对田间出现问题,争取第一时间发现、研究并加以解决;零门槛是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较低、需求参差不齐的现状,科技小院制定了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内容及方法,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年龄、身份的农民都可无障碍地得到技术培训和服务;零费用更好理解,就是我们为农民提供的各类技术培训、服务和指导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在培训和服务中,技术人员自带设备,自备交通工具,自己解决食宿问题。”正是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服务模式,科技小院与农民之间建立起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和紧密的信任关系。
获得了农民的信任,农技服务推广便顺风顺水。河北省曲周县的科技小院受到当地农民的热捧,后续张福锁团队又在吉林省的梨树县、黑龙江省的建三江国营农场建立了两个科技小院,这就是第一批示范性的科技小院。张福锁表示:“由于第一批科技小院帮助农民在大田和经济作物上均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效增收,因而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于是我们开始将这种模式扩展到全国各地。从2009年至今,我们用了8年时间在全国建立了81个科技小院。当然,这81个都是经过我们认可并正式挂牌的,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以及国内的其他农业院校也尝试建立了一些科技小院。我们做科技小院的初衷是公益性的,所以想要加入科技小院的组织和企业必须无条件地坚持‘四零’原则,不能打着服务的幌子兜售产品。”此外,张福锁还表示,在符合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科技小院要按照相关标准试运行半年至一年以上,并保证按照这些原则做下去,才能最终得到承认。
产学研结合,育农业英才
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获得广泛认同,农技推广与农化服务也一改以往“削足适履”的窠臼,转而注重产学研与农业生产实际的结合。张福锁表示,在向农民推广技术的过程中,科技小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农民并不是完全拿来就用,而是会根据实际需要,对相关技术进行改进。例如,一些农民会将施肥与打药结合起来,把耕地与节水等措施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节省劳动力成本。农民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性地将农技推广人员提供的技术变成了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倾听农民需求,了解农业饥渴正成为农业产、学、研等各个环节必须正视的问题,科技小院在其中扮演了桥梁的作用。从科研以及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科技小院由于长期驻扎在农业生产一线,使进驻的师生能够向农民学习实践经验,并通过试验示范直接帮助农民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最终成长为研究、服务、组织、协调、沟通、传播能力一流,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同步提高,有理想、有能力、能吃苦、肯奉献的新型人才。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科技小院目前正在尝试与国内的一些大型农资生产企业合作。
行业在转型,企业也在转型。张福锁认为,过去的农资企业大多不顾农民的需求进行生产,今天他们必须知道农民究竟需要什么,作物和土壤需要什么,如果这些问题和需求没有弄清楚,农民就不会购买他们的产品。“所以企业现在纷纷找到我们,希望科技小院能够和工厂结合,来生产对路的产品,真正为农业和农民做服务,做贡献。但对此,我们一直很谨慎。”张福锁介绍说,“在云南,我们计划与云天化建立10个科技小院,目前已经有六七个在运行了。”
在张福锁看来,科技小院与云天化的合作并不是一个盲目的选择。他认为,云天化过去是一个生产基础肥的大型国企,其所生产的肥料质量很好,但大多是单质肥,与复合肥企业相比,在市场上曾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复合肥在过去十几年发展非常快的原因是,农村的劳动力流失和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愿意留在农村种地的人数越来越少,所以农民为了节省劳动力成本,就想着撒一袋肥料来解决所有问题,复合肥企业从中获得了一个机遇,因为他们购进单质肥后用来生产复合肥,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张福锁表示:“当云天化找到我时,我觉得这是我们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一个好方式,因为云天化有那么好的单质肥料,我们如果有一个办法能够让农民把这些单质肥料以NPK配方肥或专用肥的方式来使用,就能实现节本增效,对农民、企业和社会都有好处。我们同意和云天化合作,就是为了探索小规模农民配方肥服务的模式。针对农户的地块直接进行测土配肥,所选用的基础肥料质量好,价格便宜,中间不经过任何经销商的环节,帮助农民节省成本,用上正确的产品。”
事实上,中国农业现代化不仅需要大规模、机械化的服务,也需要像科技小院与云天化合作开发的这种小规模、精细化的服务。张福锁表示,过去,因为太耗费人力、物力和精力,没有企业愿意做这件事。大家愿意做的就是大配方复合肥,即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例如华北小麦、东北玉米,针对作物研发一个大配方,然后成千上万吨地生产,而不是根据细碎的地块来做精细化的配方。今后,像科技小院这种为需求而生的模式,一定会很有前景,能够为中国绿色高效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