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原料设限与应用规范是健康转型的着力点


    ①参会者拿出手机记录会上精彩瞬间。    ②湖北祥云(集团)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廖起成现场抽奖。    ③与会嘉宾互相交流。    ④签到台人头攒动。    ⑤参会者边听会、边记录。    ⑥会议间隙,中国农资传媒与各媒体记者交流相关话题。    ⑦由宜红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带来茶艺表演。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逐渐由“量农业”向“质农业”转变。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农产品的提质增效对肥料行业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绿色、生态、健康不仅是肥料供给侧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刚性要求,更是种植环节的一次理念革新和意识革命。

    中国农资传媒认为,农产品的提质增效首先需要肥料健康,才能保证作物健康乃至人体健康,特别是杜绝在肥料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以及规范限定性物质的应用。对此,在第二届智慧农业健康肥料大会的沙龙环节,中国农科院区划所研究员、土壤肥料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旭专门针对当前大家所关注的激素、生物刺激素、植物生长调理剂以及中微量元素的使用等问题对所邀嘉宾进行访谈。同时,访谈嘉宾针对改善土壤环境、提升作物品质的途径提供了思路。

    1 合理设限 方能趋利避害

    近两年,“生物刺激素”成为农资圈热词。生物刺激素的概念到底是什么?它在农产品安全的风险管控上起到什么作用?又该如何合理使用?

    领先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肖艳表示,生物刺激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善定义,我国倾向于将腐植酸、氨基酸、海藻酸(海藻提取物)等归类为生物刺激素,化学类激素不归于生物刺激素。生物刺激素能提升作物抗逆性、抗病性,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养分吸收效率,促进某些养分在植物体内运转。同时,部分生物刺激素对土壤还具有很好改善作用。生物刺激素作为间接起作用成分,其使用需根据不同地域、作物,因地制宜、因作物制宜。并且当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化学肥料中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土壤环境与作物品质的影响。农资行业是农业生产安全的保障,在没有大量研究支持的情况下,生产必须慎重。

    湖北植保专家、武汉康科植保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家树也表示,植物激素分为内源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内源激素源于作物本身,效能、活性较高,负作用较小,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作物大量使用也无害处。植物生长调节剂则不然,其为化学合成,大量使用后双向调节功能丧失,甚至会造成副作用,加强相关管理很必要。但植物生长调节剂按国家要求是农药管理范畴,而国内和肥料结合以后是一个过渡地带,目前还无明确要求。

    中美诺威特生物营养(湖北)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文波认为,大家大可不必对药肥安全性感到担心。药肥具有独有优势,将一些农药与肥料相结合可方便农户使用,且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差异化产品才是市场竞争的利器。合理添加能有效提高作物抗性和品质。使用违规化学调节剂替代相关激素固然存在成本降低的诱惑,但这种行为违法,会得不偿失。

    王旭认为,无论是生物刺激素还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定要做产品安全登记,同时在推广服务环节下功夫,推广正确的认知观念和使用理念。她还强调,生物刺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只要使用科学,风险是可以管控的。

    中国农资传媒最早关注化肥染色剂问题,并展开深入调查报道,相继开展中国国际水溶性肥料高层论坛、“守护土壤安全 拒绝肥料染色”大型公益活动等一系列行业会议,倡导企业杜绝有毒、有害物质添加,对于没有直接毒害的物质,限定性使用;呼吁行业出台相关政策标准,明细化相关组成成分和使用含量;希望企业加强重视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主任助理房朋透露,目前国家强制性标准《肥料分级及要求》已呈交到相关部门审定。该标准在肥料安全方面提出不应在肥料中人为添加染色剂、着色剂及对环境、农作物生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危害的激素等添加物;若添加植物生长激素,应在包装容器上标明,否则不得检出。该标准还对肥料标识提出要求:各种工艺生产的肥料应在包装容器主视面用大号字体标注“生态级”、“农田级”或“园林级”;生态级肥料应在包装容器上注明所使用的原料名称;其余应符合GB 18382。

    2 产、学、研结合合理利用废弃资源

    无论是肥料健康、土壤健康还是农产品提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2016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提出,要特别关注农产品、食品的营养评价,关注居民膳食健康,尤其提到了要关注居民对于微量元素的摄入。据中国疾控中心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微量元素,如钾、镁、铁、锌摄入量远远低于推荐值。也就是说,我国居民中微量元素摄入不足。

    对此,深圳德钾盐贸易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郝艳淑表示,目前我国肥料产业已到了发展中微量元素阶段,无论从身体和土壤状态、作物需求、农产品品质提升需求,或产业发展来看,都需关注中微量元素在肥料中的使用。如何使用呢?从使用方式上,对需求量比较大的微量元素需要通过土壤补充。一方面从土壤入手,因地制宜,因缺补缺;另一方面从作物需求入手,根据作物对中微量元素需求量按需补充。

    中微量元素对于人体固然重要,但并非百利而无一害。郝艳淑表示,部分企业添加了中微量元素反而适得其反,正是因为使用不当。适量添加能够提质增效,而不科学添加甚至可能造成毒害。目前,我国虽倡导在肥料中添加中微量元素,并加以研究。但不得不承认,目前尚未能够形成规模产业。受发展时间限制,我国对于不同地区人、土壤、作物对于中微量元素的需求尚不清楚,研究不够透彻使得肥料升级无从下手。摸清病根方能对症下药,唯有产、学、研相结合,搞清需求,方能为肥料升级指明方向,从而推动中微量元素肥料向好发展,促进行业整体升级。

    农业废弃物资源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秸秆焚烧,不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在燃烧高温下,土壤环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此,仲元土壤改良技术研究所所长路森表示,农民焚烧秸秆的原因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利用,无法解决的秸秆会对接下来的耕作产生巨大的障碍,农民在不知道如何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只能一把火解决。

    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需要合理的方法、机械和工艺,根据不同作物及不同地块进行合理利用,如畜禽粪便需要充分发酵,使其成为多元功能性生物有机肥,或多元功能性有机物无机复合肥,以此解决其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解决病害频发和连坐障碍等问题。

    “小时候的味道”如今已成一种奢求,随着国民质量提升,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逐渐提升,如何让产品种出好吃的东西,是每个农资企业所追求的。

    广西喷施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缉东表示,身为企业,需站在两边考虑,既要考虑产品研发和生产产品的差异化,也要考虑终端消费者感受。而把握好这两端,便能形成一个从车间到大田再到餐桌的循环。企业需要经济效益,但也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而企业需承担的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提升农作物品质。一斤茶叶从几十块、上百块到成千上万不等,差距如此之大除炒作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品质问题。品质上去自然能有好价格,有好价格农户自然有好收益,而提升的收益一部分将反回馈给企业。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