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国农资传媒记者 陈 熙
访谈嘉宾: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生产资料局副巡视员、 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秘书长、有机肥分会会长 符纯华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总农艺师 高祥照
中华合作时报社编委、中国农资传媒执行总编辑 孙立新
农业部微生物肥料质检中心主任 李 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建明
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主任助理 房 朋
山东亿丰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述尧
《人民日报》记者王宫钦: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仍将“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请谈一谈,在农资行业,尤其是生态农资这一方面,应从哪几方面入手主动融入这一国家战略?
高祥照:从生态农业的角度来看,包括肥料、农药、地膜、种子等在内的农资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目标和方式都将发生变化。过去的目标主要为了产量,现在不仅是为了产量,还要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绿色发展相配套。其次,使用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我们过去都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随着土地流转,集约生产,农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方式都在发生深刻改变。再次,是在使用技术上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小农户都是手工作业,无论是表面撒施还是深施都是手工为主。今后,规模化生产普及后,肥料的发展将更适于机械化施用。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新技术、新设备的涌现,例如无人机喷药已经实现,但由于机载容量很小,应用到肥料上很难起作用。最后,关于农业服务,不仅要为生产服务,还应为生态服务,例如,一些养殖废弃物,经无害化处理后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此外,还包括乡村环境的治理,像秸秆、乡村生活污染物的治理和利用,都将列入这个日程。
未来,农业不仅是为城市提供农产品,还将打造美丽乡村,我想也是这个“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对于农资行业,生态理念不仅要落实在生产中,还应打造适合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包括肥料的用量。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不用化肥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适合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需要政府、企业、科研人员以及农民的共同努力。
《中华合作时报》记者刘娇:我想问一下孙总,作为媒体,如何助力生态肥产业的发展?
孙立新: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农资传媒是中国农资行业、农业行业的主流媒体,自成立以来的20多年来,始终将为“三农”服务当作媒体的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在十九大之后,《中华合作时报》也将高举生态文明的大旗,发挥媒体的宣传优势,并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持续助力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华农(e农)董事长黄小兵:在土壤修复这一系统性的社会工程中,怎么协调参与企业的利益?政府、企业、个人分别该做什么?
刘建明:土壤修复改良确实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所有的公民、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有责任,就像刚才高老师说的,我们都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可能是破坏者,今后应尽力成为一个修护养护自然环境的人。对于政府在土壤修复事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个人认为第一是顶层设计者,第二是各种政策的制定和扶持者、第三组织者,因为这样大的系统性工程单靠企业或者协会的组织都难以支撑。企业是具体的实施者,没有企业的落实,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将是空中楼阁。当然,这个组织里面还包含我们的科研人员,主要是研究技术,像土壤修复这样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科研工作者的配合。
山东某投资人:土壤修复利国利民,肥料企业义不容辞,但如何去评判一个肥料品牌究竟值不值得投资?
朱述尧:我们是给植物看病的,用什么样的好方法、好原料、好技术,来解决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中国做有机肥越久的,一般都是有责任心的企业。给有意与生态肥、有机肥企业合作的投资人提一个建议,哪个企业规模大、有责任心、负责人可靠、项目有潜力,就不要犹豫,勇敢去投。
新四方肥业林星宇:一些无良商家直接利用农药超标的菌渣和重金属超标淤泥生产有机肥,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这种情况?
符纯华:从政府监管部门的角度来说,应加强市场监管和抽查。从企业角度来说,各生产厂家也应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荼毒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