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大家可能想了,谁不想吃那些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呢?对地理标志性特色农产品的向往是每一位公民的美好愿望,但是美好愿望和现实供应中存在着矛盾。那么,我们购买名义上的“好产品”,还是真真实实“真产品”。
在某些地方,提供给消费者真正的河南淮山药,反倒不能让消费者接受,因为他们当地的紫药吃起来口感更好,更加糯甜。很多团队向消费者推荐河南的铁棍山药,因为大家都知道铁棍山药好,所以出现了很多铁棍山药销售。大家都知道五常大米好,所以每年销售的五常大米比产量高出10多倍,可是每一家都号称自己是最正宗的。作为消费者,是想吃到真正的特色农产品呢?还是想吃到商家迎合消费者需求提供的“特色农产品”呢?
也许大多数人觉得,我能吃到各地的各色农产品就够了,至于正宗不正宗我也不知道,也没必要要求是正宗的。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我们的消费者到底需要不需要有一些辨别真伪的知识呢?还是说继续由供应商来迎合式的供应呢?
其实从一个享受生活的消费者角度看,关注各地特色农产品,学会识别特色农产品地道不地道,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乐趣。比如一说到铁棍山药,都会说河南铁棍山药,其实铁棍山药各地都有种植,铁棍山药也不是原产于河南,是后来引进的。那么大家要问了,都能种植铁棍山药,我们又如何知道真假呢?真正的铁棍山药有3个特征:鸡皮、锈斑、肚脐眼。具体就是铁棍山药的根毛基部突出,好像鸡皮疙瘩似的;还有一片一片的暗红色斑,犹如铁锈斑点;肚脐眼指的是山药顶部,凹陷下去,好像人的肚脐眼一样。
在消费者注重生活品质的时代,能给消费者带来好的农产品是我们的使命。但同时也需要供货商能够有一定的总结鉴别能力,而不是消费者需要啥,就提供啥,不做鉴别。记得有一次到市场购买馒头,小姑娘叫卖山东戗面馒头,于是问她,什么是戗面馒头,戗面馒头如何做呀?她的回答让人哭笑不得,“你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的。”
如果我们作为高端农产品良心农产品的提供商,都没有鉴别能力,消费者需要啥就是啥的话,我们的路还能走多长?那岂不是成了你喜欢甜杏我卖的就是甜杏,你喜欢吃酸杏,我卖的就是酸杏。消费者还是愚蠢的消费者,一旦有人出来揭秘,倒下的就是一片呀!
我相信未来消费者吃的是一种真实,而不是虚荣的名号。